是蔡襄,還是蔡京?

台北故宮裡面有一幅書法,是蔡襄的尺牘,名為「澄心堂帖」。

什麼叫尺牘?尺牘是指書寫在紙上的公文或書札,「牘」原是古代寫字用的木片,是木簡中的一種,長約尺許,故曰「尺牘」。而漢代將詔書寫在一尺一寸的書版上,因此名為「尺一牘」,簡稱「尺牘」。

好,上完說文解字課,來看蔡襄的這幅尺牘。



在這幅尺牘中,明顯地蔡襄在寫有關「澄心堂紙」這回事,「澄心堂紙一幅,闊狹、厚薄、堅實皆類此,乃佳。工者不願為,又恐不能為之。試與厚直,莫得之?見其楮細,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陽日,襄書。」簡單的說,他在求得「澄心堂紙」,然後把「澄心堂紙」的好處講了一遍,讓我們知道他為什麼要寫這尺牘了!

這幅蔡襄書寫的尺牘,名為《澄心堂帖》,宋朝士大夫講究生活品味,對於文房用具,尤其考究。蔡襄寫的這一幅,便是為了委託他人代為製作、或是搜尋當時的紙中名品「澄心堂」紙。「澄心堂」紙源自五代南唐,是南唐後主李煜監製的宣紙,據說澄心堂的紙質「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簡直不是今天的我們可以想像,但是,回想以前小時候侍候外祖父寫字,每每也見他到專賣宣紙的店中購買上好的宣紙,因此,蔡襄的求紙,是可以想像的。而「澄心堂」紙在北宋時就已經是相當珍貴、難求的名紙了。這幅書跡的紙質縝密光潔,有人認為,很可能就是蔡襄用「澄心堂」紙所寫的。

宋代士大夫除了對紙非常講究外,對於筆、墨、硯其他三項文房之寶,態度也是一樣考究。他們認為,「筆墨紙硯精良,人生一樂。」,北宋人對文房用品的追求,也每每見於詩文雜記題跋中,蔡襄本人就說過:「紙,李王澄心堂為第一」,他的態度也直接反映在這幅「澄心堂尺牘」中。有關澄心堂紙的研究,可以參考故宮的資料(詳下參考資料 1 )

講完紙,就要來講人了,都聽過,也都可以朗朗上口,「北宋四大家,蘇黃米蔡」吧!北宋四大書法家又稱「宋四家」,是蘇軾、黃庭堅、米芾(音ㄈㄨˊ)和蔡襄的合稱。這四個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書法風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稱「宋四家」。對於前三者,大家都沒什麼太多的意見,也都承認他們在書法界的地位,只有對排名第四的蔡襄,有不同的看法。

有一些人認為宋四家中的「蔡」原本應該是蔡京,蔡京雖然在北宋,字寫得也相當的好,算得上一家,不過,先後四次出任宰相,掌權共達十七年之久的他,卻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貪官之一,窮奢無能、貪腐保守,是直接導致北宋王朝衰敗的主要人物。

也因為他為官不清,為後人不齒,所以論到「宋四家」時,就把蔡京換為蔡襄,並認為蔡襄的藝術成就在蔡京之上。另外,從年紀來看,蔡襄(1012年生)在蘇(1037年生)、黃(1045年生)、米(1051年生)三人之前,因此,如果硬要以年紀作為排名,應該是「蔡蘇黃米」,不過,唸起來有點怪怪的。但是,蔡京出生於1047年,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三人年紀相仿,就排資論輩來說,把蔡京排在最後,就藝術成就來看,再加上年紀的因素,把「蘇黃米蔡」中的蔡說為蔡京,也有道理,不過也許就因為他的作為甚為世人不齒,所以換成老一點的蔡襄,那也說得過去,文人嘛,不齒與貪官為伍也是正常的。但是,不論如何,「蘇黃米蔡」比「蔡蘇黃米」唸起來要順口些,中國人對此也是很講究的。

不論如何,蔡襄的書法在宋代還是非常罩得住的,大家可以看一看尺牘中的行距與字距,對於這些書法名家,在當時是沒有「畫格子」這種事,因此,他們能夠把6行字寫得每行間的距離是如此的妥切,而字與字間的安排也是非常的準,這非大家不能為。有人講,我每個字都寫得很好,但放在一起,難以成直行,更是抓不準行與行的距離,這樣,寫出來,就不美了,這是在欣賞中國書法時的重點之一。至於其他的書法重點,就以後再另外分享囉。


參考資料:
1. 故宮博物院
2. 北宋蔡襄行楷書《澄心堂紙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汪精衛送給日本的兩件國寶

北宋 定窯 白瓷嬰兒枕

唐 灰陶加彩仕女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