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乘槎
故宮有很多珍品,有的僅此一件,有的僅有幾件,這件「張騫乘槎(音茶)」全球只有四件,彌足珍貴,稱為國寶名器,一點都不為過。
這件藏品的正式名稱是「朱碧山款「張騫乘槎」銀槎」,先來瞭解一個字,「槎」是以竹木製成的筏,「張騫乘槎」就是張騫乘坐竹木做的筏子。當然,一定會問,他為什麼要乘木筏,他乘木筏要去那裡?這裡先按下不表,還是先來認識這個器物。
「張騫乘槎」這件器作,以中空枯樹幹為槎(即木筏),所以它似應屬於木器。主人翁張騫坐於槎內,仰望天際,綸巾揚起,衣襟敞開,臨風微笑,右手握一長方石,石上有篆書「支機」二字。槎底有篆書銘多處,「槎桮(音茶杯)」、「至正乙酉(一三四五)年造」,並有七言詩下有「碧山子」印。整體造型簡約內斂,線條流暢洗練,人物情態不失生動,枯樹幹外表塗銀漆,也是銀雕器類的精好之作,製成年代大約在元代到明代,也就是大約在西元1271-1644年間。
但是,這個器物顯然不是只用來觀賞之用,一般對它的認識,是一個酒器,所以稱之為「銀槎桮」。「銀槎桮」即是用白銀製成形狀像筏子一樣的杯子。整個器物是用白銀鑄成後,再雕刻而成。槎上人物的冠帶雖然是用焊接的,但焊接的工藝極為精巧,與人物服飾渾然一體,絲毫看不出焊接的痕跡。
根據器底「碧山子」及「至正乙酉年造」 篆銘可知,這個器物有可能是元代嘉興地區著名的銀工「朱碧山」所作,又或許是承襲朱氏所擅雕刻銀器。(下圖右)
在這個「張騫乘槎」的背面(上圖左)有一首篆銘詩,「欲造銀河隔上闌,時人浪說貫銀灣,
如何不覓天孫錦,止帶支機片石還。」
接下來就要講跟這個「銀槎」有關的故事了,而這個故事其實是出自「漢書」中記載張騫窮河源,尋找黃河源頭的故事。傳說西漢時通西域的張騫,曾被漢武帝派去尋找黃河的源頭。因為當時人們相信黃河通天,是天上銀河在人間的延伸。希望張騫能夠乞求河神調節水量,避免經常出現的乾旱或洪澇災害,求保人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張騫真的乘槎溯河而上,盡力完成皇命。
有一天,他在河邊突然遇到一位織布的少女和牽著牛在河邊飲水的牛郎。張騫問他們:「這是什麼地方?」牛郎和織女沒有直接回答他。只見織女順手從織布機上取來一塊「支機石」(壓布石)送給他,要他到四川成都問隱士嚴君平,肯定可以得到答案。張騫接過支機石,乘槎回到成都找到嚴君平。「支機石」就是織女織布時用以支撐織機的石頭。當嚴君平看到這塊「支機石」後對張騫說,有一天,他夜觀天象,發現有一顆客星入犯牽牛星座。掐指算來,正好是張騫乘槎西行的時候。所以他告訴張騫,他已到過了銀河,也已經遇到了牛郎、織女。張騫有感於織女的造福人間,後來便創製立法,傳之絲織業。
張騫也因此被尊為絲織業的祖師,後人感恩戴德,在廣州荔枝灣華林寺東邊,建造了建於雍正元年(1723年)的錦綸會館。對絲織內行的人們認為,絲織業雖然在黃帝之時便已出現,但其技術得以發展成熟卻是張騫的功勞。因為他這一趟的黃河源頭之行,帶回了重要的「支機石」。
知道了這個故事,就再回來看朱碧山的「張騫乘槎」。當我們看到器物上雕刻的老者以及他的衣服,有沒有看到老者的服裝在前胸部分是緊貼肌膚,袍袖和後袂寬大飄逸,整個身體後傾,雙手緊扶槎體,有沒有一種乘坐的「槎」在急速前行的畫面,是不是給人一種「乘槎上青天」的感覺,另外,看看老者的臉部表情,是不是因為得到了織女所贈送的「支機石」,心中非常得意,以致這種志得意滿、不虛此行的表情就形於臉部。銀槎構思之巧妙,製作之精湛,可見一斑。
最後來認識雕刻這件「張騫乘槎」的工匠朱碧山。
朱碧山又名朱玉華,是嘉興渭城人,曾在木瀆開過銀作坊,是技藝高超,聲譽卓著的銀工。他最專長的就是杯型的物件,他曾作過靈芝杯;還有昭君出塞像、達摩面壁像、田鼠齧瓜觥、蝦杯、蟹杯、槎杯等。他所製作的蝦杯、蟹杯等,據說注入熱酒,杯體會在桌面上徐徐滑行。可惜他的作品流傳到今天,僅剩槎杯一種,而目前存世的也只有四件。除了台北故宮收藏一件(即張騫乘槎)外,一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一件原藏於圓明園但在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被英國將軍畢多夫盜至國外,最後一件現在吳中區文管會收藏。
這件「朱碧山款「張騫乘槎」銀槎」在故宮「集瓊藻」常設展中展出,很可以一看。
參考資料: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國寶徵集的那些事兒
3. 全球僅存4件:巨匠名器,張騫乘槎的神話
4. 支機石,關於石頭的道聽途說
這件藏品的正式名稱是「朱碧山款「張騫乘槎」銀槎」,先來瞭解一個字,「槎」是以竹木製成的筏,「張騫乘槎」就是張騫乘坐竹木做的筏子。當然,一定會問,他為什麼要乘木筏,他乘木筏要去那裡?這裡先按下不表,還是先來認識這個器物。
「張騫乘槎」這件器作,以中空枯樹幹為槎(即木筏),所以它似應屬於木器。主人翁張騫坐於槎內,仰望天際,綸巾揚起,衣襟敞開,臨風微笑,右手握一長方石,石上有篆書「支機」二字。槎底有篆書銘多處,「槎桮(音茶杯)」、「至正乙酉(一三四五)年造」,並有七言詩下有「碧山子」印。整體造型簡約內斂,線條流暢洗練,人物情態不失生動,枯樹幹外表塗銀漆,也是銀雕器類的精好之作,製成年代大約在元代到明代,也就是大約在西元1271-1644年間。
但是,這個器物顯然不是只用來觀賞之用,一般對它的認識,是一個酒器,所以稱之為「銀槎桮」。「銀槎桮」即是用白銀製成形狀像筏子一樣的杯子。整個器物是用白銀鑄成後,再雕刻而成。槎上人物的冠帶雖然是用焊接的,但焊接的工藝極為精巧,與人物服飾渾然一體,絲毫看不出焊接的痕跡。
根據器底「碧山子」及「至正乙酉年造」 篆銘可知,這個器物有可能是元代嘉興地區著名的銀工「朱碧山」所作,又或許是承襲朱氏所擅雕刻銀器。(下圖右)
在這個「張騫乘槎」的背面(上圖左)有一首篆銘詩,「欲造銀河隔上闌,時人浪說貫銀灣,
如何不覓天孫錦,止帶支機片石還。」
接下來就要講跟這個「銀槎」有關的故事了,而這個故事其實是出自「漢書」中記載張騫窮河源,尋找黃河源頭的故事。傳說西漢時通西域的張騫,曾被漢武帝派去尋找黃河的源頭。因為當時人們相信黃河通天,是天上銀河在人間的延伸。希望張騫能夠乞求河神調節水量,避免經常出現的乾旱或洪澇災害,求保人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張騫真的乘槎溯河而上,盡力完成皇命。
有一天,他在河邊突然遇到一位織布的少女和牽著牛在河邊飲水的牛郎。張騫問他們:「這是什麼地方?」牛郎和織女沒有直接回答他。只見織女順手從織布機上取來一塊「支機石」(壓布石)送給他,要他到四川成都問隱士嚴君平,肯定可以得到答案。張騫接過支機石,乘槎回到成都找到嚴君平。「支機石」就是織女織布時用以支撐織機的石頭。當嚴君平看到這塊「支機石」後對張騫說,有一天,他夜觀天象,發現有一顆客星入犯牽牛星座。掐指算來,正好是張騫乘槎西行的時候。所以他告訴張騫,他已到過了銀河,也已經遇到了牛郎、織女。張騫有感於織女的造福人間,後來便創製立法,傳之絲織業。
張騫也因此被尊為絲織業的祖師,後人感恩戴德,在廣州荔枝灣華林寺東邊,建造了建於雍正元年(1723年)的錦綸會館。對絲織內行的人們認為,絲織業雖然在黃帝之時便已出現,但其技術得以發展成熟卻是張騫的功勞。因為他這一趟的黃河源頭之行,帶回了重要的「支機石」。
知道了這個故事,就再回來看朱碧山的「張騫乘槎」。當我們看到器物上雕刻的老者以及他的衣服,有沒有看到老者的服裝在前胸部分是緊貼肌膚,袍袖和後袂寬大飄逸,整個身體後傾,雙手緊扶槎體,有沒有一種乘坐的「槎」在急速前行的畫面,是不是給人一種「乘槎上青天」的感覺,另外,看看老者的臉部表情,是不是因為得到了織女所贈送的「支機石」,心中非常得意,以致這種志得意滿、不虛此行的表情就形於臉部。銀槎構思之巧妙,製作之精湛,可見一斑。
最後來認識雕刻這件「張騫乘槎」的工匠朱碧山。
朱碧山又名朱玉華,是嘉興渭城人,曾在木瀆開過銀作坊,是技藝高超,聲譽卓著的銀工。他最專長的就是杯型的物件,他曾作過靈芝杯;還有昭君出塞像、達摩面壁像、田鼠齧瓜觥、蝦杯、蟹杯、槎杯等。他所製作的蝦杯、蟹杯等,據說注入熱酒,杯體會在桌面上徐徐滑行。可惜他的作品流傳到今天,僅剩槎杯一種,而目前存世的也只有四件。除了台北故宮收藏一件(即張騫乘槎)外,一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一件原藏於圓明園但在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被英國將軍畢多夫盜至國外,最後一件現在吳中區文管會收藏。
這件「朱碧山款「張騫乘槎」銀槎」在故宮「集瓊藻」常設展中展出,很可以一看。
參考資料: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國寶徵集的那些事兒
3. 全球僅存4件:巨匠名器,張騫乘槎的神話
4. 支機石,關於石頭的道聽途說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