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琮與玉飾
這個是什麼?如果說是手鐲,您會信嗎?如果送給您,您會戴在手上嗎?問題是,怎麼戴啊?再看另一張圖
從上往下看,就是這個樣子,雖然它的形狀是外方內圓,但是它的外壁還是保持圓弧形。所以還是可以戴在手上的。
它的名字叫「玉琮」,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是從手鐲發展而來的禮器。這一件是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文化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遺址。1936年發現該文化遺址,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為良渚文化,距今已有5300年至4200年之久,而上圖的玉琮屬青玉,但深沁成乳白色。從考古的資料上這樣的玉琮常被戴在手腕上。
這個玉琮的特點在於它的外貌。看上圖,它有上下兩節,上層刻著代表神明與祖先的小眼面紋,下層則雕琢成從神靈動物發展而成的大眼動物面紋,再看看它的刻痕,一絲一絲的,非常細密膩,可見當時的雕工已經非常精細。
玉琮的器身,一共有四組這樣的「小眼-大眼面紋」,而每一組這種「小眼-大眼面紋」都洽巧被安排在器身的四個轉角,據考古學指出,這是隱含了神明、祖先、神靈動物,這三者可以互相轉形,互為一體的概念。也有另種說法,小眼面紋代表巫師的臉,大眼面紋是獸面的簡化。
那為什麼小眼面紋要刻在大眼面紋上方呢?跟據研究,可能是良渚文化的先民經常想像神祖(巫師)騎在動物(獸)背上,來回穿梭於天地之間。
再看看另一個也有著動物面紋的玉飾。
這個玉飾看起來像不像一把梳子,只是它有著T形的外貌,這可不是原來就雕出來就是這樣,仔細看,左右兩邊可是被硬切下兩塊,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這塊玉也是青綠色玉,溫潤瑩透,全器呈「T」形。這塊玉原本是長方形的,刻著一對圓睜的大漩渦眼,鏤雕眉毛與瞳孔部份;額際兩側各凸出一長片,下方刻有一排兩兩相連的大方平牙齒,這件的雕工,頗有立體感,特別是眼與眉,而眉還是下垂的,看起來有點在生氣。這件玉器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距今約西元前4000年至3000年間,因為久埋於土中,玉器的表面略顯粗澀。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較重要的新石器時期文化,因發現於熱河省(今屬內蒙古)的紅山而得名,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該文化最早發現於1908年,在1924、1930和1935年由日本考古學者進行了連續發掘。
動物型的玉石雕刻十分精巧,以豬、虎、鳥、龍等形狀為主,工藝水平極高,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色。紅山文化的玉器主要為各種動物形狀、玉珠、玉戒、吊飾、玉璧等,由此也可以推測,上圖的大眼造型,是否與動物有關。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