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絲琺瑯番蓮紋盒

中國古代的器物其實是男女有別,有的是供男士把玩,有的是供婦女在閨閣中私賞,因此明代鑑賞家曹昭曾針對「掐絲琺瑯番蓮紋盒」有如此的觀點:「但可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夫文房清玩也」。如果從它的重量上思考,一個器物沉甸甸的,適合在閨閣中把玩嗎?如果是用在文人雅士的書房中,它又可以用在什麼場合以及放置什麼東西呢?




這個器物就是一個盒子,用途呢?並沒有太多的說明,由於是被收藏在皇宮內,應該不會是被當為針線盒用。這個盒子的胎體是用銅製的,整體雖然是圓的,但外表圖飾取材自蓮花,因此,整個造型也看起來就像蓮花。盒蓋平坦,以蓮花心含蓮蓬圖案為裝飾。盒身與盒蓋之弧形外壁,模鑄仰覆蓮瓣形,蓮瓣周稜突起,瓣尖微卷外揚。每一瓣蓮花內又再飾以不同顏色的折枝番蓮花,以淺藍釉為底色。器底及盒內都是光素鍍金,不要以為那是黃銅色。器內底部由右至左單行楷書陰刻「大明景泰年製」字樣,是世界上現存少數大明景泰年間製作的琺瑯器真品之一。






整件器物製作精雅,掐絲線條嚴整,線上鍍金痕跡明顯清晰。所用的鵝黃、靛藍、淺藍、鮮紅、瑩白諸琺瑯色料均厚實鮮亮。

一直在講「掐絲琺瑯」,也一直都聽到這個詞兒,去故宮參觀,也聽到很多導遊帶到這個展廳時,就一直講「這裡展出的就是掐絲琺瑯,好像是來看「掐絲琺瑯」,其實,「掐絲琺瑯」是一種工藝技術,如果對於古董器物有點認識,就知道陶瓷器是用土作胚胎,然後上釉送到窯中燒製,有釉上彩及釉下彩,還有兩種都用到的鬥彩,不論如何,它們的胎體是土,然而,「掐絲琺瑯」珍貴之處是它的胎體是金屬,在金屬上面飾以琺瑯,再經過多次燒製而成。

「掐絲琺瑯」所製成的器物在元代稱為「大食窯」或「鬼國窯」,可以製作成爐、瓶、盒、杯、盞等器物。

在花紋表現上,景泰藍十分講究輪廓的均勻工整,它把以往在青花瓷上只有一種顏色的蓮花紋,轉化成六種顏色的圖案,色彩層次分明,顯示景泰年間「掐絲琺瑯」工匠的高超技術。景泰藍的釉料非常多種,不過最常用的還是天藍(淡藍色)、寶藍(青金石色)、紅(雞血色)、淺綠(草綠色)、深綠(菜玉色,有半透明感)、白(車渠色)、葡萄紫(有玻璃質感的紫晶色)、紫紅(玫瑰色)、翠藍(介於天藍和寶藍之間,色澤亮麗)這幾種顏色。




其實,明代並沒有「景泰藍」這個名稱,這個名稱要到數百年後的清代末年才出現。傳統上,「掐絲琺瑯」都是以「松石藍」當作底色,加上清代人認為,明代景泰年間(1450一1456)宮廷作坊所造的珐瑯器最富為精美,兩者合在一起,就有「景泰藍」的名稱一說。後代也有許多仿製景泰年的「掐絲琺瑯」作品,但製作的技法已明顯不同。

景泰藍的學名叫「銅胎掐絲琺瑯」,又稱「燒青」,是金屬胎嵌搪瓷工藝在中國衍生出來的一個獨立藝術製作項目。清代晚期的古董行因為它原本是出自於明代景泰年間的製品,沿用「景泰」一說,將這類製品命名為「景泰琺瑯」或「景泰瑯」。後來又因其所用搪瓷釉料多為月藍色,且「瑯」「藍」音近,就變稱為「景泰藍」。「掐絲琺瑯」屬於琺琅器,也可歸入金屬器,但是經常被錯誤地歸入瓷器。精美的景泰藍製品必須是色彩潤澤鮮明,胎骨厚重堅實,搯絲整齊勻稱以及鍍金燦爛光亮。

「掐絲琺瑯」是如何燒製的?製作時要先將掐製成所需形狀的扁銅絲銲接在銅胎上,如下圖




然後把銲接好扁銅絲的銅胎送去燒,如下圖


再將燒好的銅胎取出,在劃分而成的空格內填入各種顏色的琺琅漿,如下圖


再把上好琺瑯漿的銅胎再送入窯中燒烤數次,最後的成品就如下圖,出爐後再經過磨光及點金就大功告成。



以上是簡單的講法,詳細的製做過程是:製胎、掐絲、燒焊、點藥、燒藍、磨光和點金(詳參)。

「掐絲琺瑯」工藝起源於古代近東地區,公元前19世紀已經有古埃及法老以此製作項鏈,通常與寶石鑲嵌並用。東羅馬帝國更是將這項工藝發揮到極高的地步,不僅創制了多種新顏色,而且與貴金屬加工技術相配合,在分割釉料的銅絲上大做文章。據信,這種工藝在元代就傳入中國,而元代留存下來的製品十分罕見,幾乎全部收藏於兩岸故宮。其製品多以纏枝蓮為主題紋飾,盛開的花朵飽滿舒展,以小花苞陪襯。枝葉肥厚,伸展自如,布局得當。雖然工藝以及纏枝蓮紋樣都源自西亞,但是整體設計已經完全內化為符合中華文化的樣式。

明代末年的嘗鑑家把「景泰藍」與「成化瓷器」、「宣德銅器」、「永樂漆器」並舉,推崇為明代最重要的工藝成就之一。所以去故宮參觀可以用這幾個主題去看,分別瞭解認識。

參考資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汪精衛送給日本的兩件國寶

北宋 定窯 白瓷嬰兒枕

唐 灰陶加彩仕女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