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一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首詩中的名句,當然這首詩最後是在問,那邊有好酒。「清明」本來就是古人很喜歡拿來發揮的一個題材,不論是詩作或繪畫,而以此題材作畫,大家一定會想到「清明上河圖」,這在北宋(960-1126)是非常流行的題材,其中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最為有名。

張澤端以清明時節為引子,精描細繪汴京的民俗風貌,是寫實風俗畫的傑作,受到歷代喜愛,因而有許多仿本的出現。光台北故宮就有八個版本,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是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

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這幅畫運用中國畫法「散點透視」與西洋畫的視點固定在一定的「焦點透視」不同,這幅畫的「視點」是移動的,畫家採用俯瞰的角度來構圖,如同電影的鏡頭切換,讓我們從城外看到城內,從橋上看到橋下,縱觀汴河數十里,一覽京城全風貌,仿佛令人在讀北宋市民階層生活的偉大詩篇。

全作可分為五大段落,小橋旁一隻小舢板栓在樹蔸上,幾戶農家小院錯落有序地分布在樹叢中,打麥場上有幾個石碾子,是用於秋收時脫粒用的,此時還閒置在那裡。羊圈里有幾只羊,羊圈旁邊似乎是雞鴨圈,彷彿圈里飼養了很大一群雞鴨,好一幅恬靜的鄉村圖景,牧童放牧,岸邊兒童放風箏,⽂士攜琴過橋,一派悠閒時光。





一隊接親娶妻的隊伍,徐徐的從北邊拐過來,後面的新郎官騎著一匹棗紅馬,馬後面是一位挑著新娘嫁妝的腳夫、馬前一人抱著新娘的梳妝物品盒,前面一乘轎子應是新娘坐的,因為轎子的處面都用各種草木花卉裝飾著,此可謂「花轎」。轎子後面一挑夫挑著一擔魚肉、表示女方娘家祝福夫婿富貴有魚(餘)一列迎親隊伍,吸引許多人駐足觀看。



廟前的廣場搭起戲台,台上演著三國演義中「貂蟬獻美人計」的故事,圍觀的人潮幾擠爆現場。


戲台前還有人為了爭位子(椅子)打起來了,路旁有人想要勸阻,似乎也沒有用,至於騎在驢唱看戲的朋友,對此這種爭吵的場面,也許看多了點也不在意,繼續看貂蟬。


畫師還把在野台戲前兩名打架的人都畫進去,真的是實實在在的民間生活。

第二段則是以虹橋為主,從沿路趕集的人們、河道來往的船隻,還有拉縴的眾人,群策群力的要把船隻拉近岸邊,非常奇特的是,拉縴的繩索非常的長,應該是分階段由不同的縴夫負責各段,可見這項勞力工作非常的困難,也動員不少的人力。至於虹橋兩旁整齊羅列的商店街,喧囂擁擠的市集則是此段的高潮。這有點像我們今日的「老街」,街兩旁的店鋪應有盡有,百姓也喜歡逛,熱鬧非常。我們可以發現,畫師在畫人物時,鮮少出現個人活動,即使例如挑夫,也從臉部表情或身體姿勢或動作看出與身邊的其他人物有關,而一群群的人,也都跟另一群群的人間彼此都有互動關聯,使整個畫中的人,生動的感覺油然而生。

虹橋是河貫穿兩岸的咽喉要道,橋面上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由於過往行人多人氣旺盛,商販不失時機的佔道經營,有的擺地攤,有的賣食品,還有一家賣刀剪,牛尾鎖等小五金的攤子,為了使商品更加醒目,把貨攤設計成斜面,這樣的場面,一直延伸到橋頭的形成了一個特色的商貿區。

橋下一艘船正要逆流而上,似乎要去泊船,船頭的船工正在試探河道深淺,在此位置拉縴要特別小心謹慎,以免擱淺或碰撞虹橋而損壞船隻。


第三段是描寫城門內外熙來來攘往的景象,城門為圓拱形建築,上面部分是精巧的樓樓閣建
築,城內的建築格局⽅正,各式商店林立,有銀行、飯舖、染坊、糖果舖、肉舖、成衣店等,食、衣、住、行、及各式娛樂,應有盡有。另外還可以看到狀元府第、⼤⼾庭院,庭院中假山湖⽔水,美不勝收。大街上描寫各式人物的活動──踏青、訪友、搬家、打水、運石、買賣、乞討、化緣、拳擊表演等。



往內城方向畫有一隊人馬,前面有儀仗開道、好威風,後面還有人替他拿著一把關刀。另有兩人在碼頭兩手拉著嚼口,這是害怕驚馬或失前蹄最有效的方法。


第四段是「松⽵軒」過後轉往大木橋的河岸兩旁風光,其中最引⼈注意的除了學堂與澡堂外,還有描寫河道兩旁平民百姓的生活,他們在此挑水、洗衣、打魚、養鴨等,最後,來到「金明池」前的牌樓,牌樓底下有兩人表演拳術,帶來圍觀的眾多人潮。



第五段描繪「金明池」內景緻,煙波浩淼,曲徑通幽,桃花盛開,院落內外,宮女們遊憩嬉戲,富麗堂皇的殿宇,⾼台聳立,松崗池⽔,古松入雲。




本卷的建築均以透視的原理作畫,房舍街巷歷歷可數,⼤⼩比例,遠近距離皆精準掌握,並有西式建築於其中,全作筆墨精謹,⾊彩斑爛,精巧寫實。

打架,在本件畫作中一共出現三次,就再把截圖放在下面,讓大家看一看這些生動活潑的畫面,下右在戲台下面打架的兩人,或許因為是搶椅子而大打出手,而其他人對此也視若無睹,只有旁邊一人在勸架,但也沒什麼效果。至於另一場架(下左),就打得更兇了,連水桶都用上,打得對方摀著臉,彎著腰要取地上的扁擔回應,正在汲水的人及一位穿黃色短衣的婦人都過來要勸,可能是為了汲水而發生爭執,大打出手。日常生活中,這些事不也經常在發生嗎?



至於第三場(上圖)架就打得更兇了,引來更多的路人圍觀,勸架的人怎麼也拉不開,後面兩人也準備過去幫忙,地上的簍子翻了一個,大概是買賣不成翻臉所致,或是生意人,欠帳未還,不巧被撞見,大打出手。這廂打的兇,那廂有人個把擔子放下來,雙手撐在扁擔上,看好戲唄!


清代也是很注重武功的,從龍入關,馬上得天下,因此,武術訓練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畫師也沒有忘把這個主題畫進去,否則皇帝會不高興,這不見一片廣大的演武場地,兩列士兵拿著兵器,來列整齊,在演武台前,有軍官在觀看演練情形,而在演武場上正有一人騎馬挽弓射箭,甚為英武。

整個清明上河圖人物龐多,真的不能一一細數,也許每個角色在畫師眼中都各有故事,五個畫師,每個人的角度、視野及經歷都不同,所注重到的細節,也不一樣,畫來各有特色。

這幅畫取名為「清明上河圖」是否有它的意義?如果是畫清明節時期人民的活動,應該是要畫上山去掃墓,而不是到河邊趕集或從事其他活動。有人研究發現,「清明」其實是個地名,指汴京東水門一帶地區,稱為「清明坊」,據「宋會要輯稿」外城東之地區共分作三坊,第一坊就叫「清明坊」,即東水門地區,也就是此圖所繪地區。

但是也有一派說法,支持畫中繪就是清明節時汴京人民的活動。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春天,後來因為結合「寒食節」的習俗,便成為中國非常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

寒食節與冬至、元旦是中國古代三大節日,時間在冬至後106天,是春秋時代晉文公為了紀念介之推而定的節日。在寒食節這一天,不准生火煮食,只能吃事先準備好的熟食、冷食,而清明節則有祭拜祖先、掃墓、踏青等習俗,「清明上河圖」中雖然沒有直接畫出掃墓的場景,但大街上出現的轎子掛有桃花,可以看出人們從郊外踏青歸來。而民間在清明節這一天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鬥雞、盪鞦韆等習俗,而這些在「清明上河圖」中也都可以看見到些熱鬧的活動。

至於「上河」就應該不會有太多的爭議,既然「清明上河圖」的原型是從張澤端開始,張應該就是畫當時京城所在的景致,就是汴梁,也就是現在的開封,在當時也稱為汴京。流經京城的就有一條河名為汴河,既然是流經京都所在,稱之為上河亦有流經「上國」之意。

如前所述,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是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ㄏㄨˋ)、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雖然是以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呈現的是宋代的汴京繁華,但就時間點而言,清院本是在乾隆元年所繪,是否也是藉此圖預告「乾隆盛世」的到來,對於任何一位剛就位的皇帝,看到這種天下太平,民生樂利的景致,心中一定是充滿驕傲的。

在本畫的榜幅最後,有作者款識「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奉敕。臣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恭畫」。而在本幅的起頭,則有乾隆親題「繪苑璚瑤」(皇家繪畫作品中最美的極品之意)及御制詩一首。此外,畫上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養心殿鑑藏寶、乾隆鑑賞等鑑藏寶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汪精衛送給日本的兩件國寶

北宋 定窯 白瓷嬰兒枕

唐 灰陶加彩仕女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