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書法?

大家小時候都學過寫毛筆字,對吧?還記得老師是怎麼教你的?要你去買一支毛筆(可能也沒跟你說買那一種,管它是什麼毫的,是毛筆就好),準備好文房四寶(現在書店裡也都有套裝的,很方便),去學校,再給你一本字帖,看老師當年是學那一本,搞不好就重覆建議,然後教你拿筆,倒好墨汁,毛筆沾了墨,開寫,帖上的字長得怎麼樣,想辦法寫得一樣就好了,小學一堂課45分鐘很快就過去了!有興趣的,會繼續,沒興趣的,收拾器材,去玩自己的。其實,我們都只是在「寫毛筆字」,但是對於「書法」這詞兒到底是什麼意思,一點都不明白。

故宮藏品中有一件極為珍貴的書法作品叫「唐孫過庭書譜」,是一幅手卷,尺寸為26.5公方x 900.8公分,還挺長的,將近1000公分。來看這幅作品的起始。

一開頭「書譜卷上  吳郡孫過庭撰」,就讓我們知道這手卷的名稱是「書譜卷上」而撰者是吳郡孫過庭。孫過庭何許人也?孫先生的名與字好,歷來沒有個定論,名過庭,號虔禮,或是名虔禮,號過庭,至今不詳,至於生卒年也不詳,只知道在此卷的最後孫先生自己記下「垂拱三年(687)寫記」,因此推估孫先生的活動年代應該是在西元七世紀後期,也就是唐高宗和武則天時代。在此我們就稱孫過庭吧!


看看這長達900公分的作品,怎麼看啊?先來確定一件事,就是這作品的書體是草書,孫先生總共寫了351行,每行8至12字,總共是3500餘字,跟據考究,還有些不全的部份,加在一起,總共達3700餘字,換算成今天電腦打字在A4紙上,大約也有將近10多張,內容很長,那究竟在寫些什麼以及孫先生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呢?

先來講他為什麼要寫這篇如此的皇皇巨作。孫先生出身寒微,年青的時候就留心翰墨,學習書法,專精極慮達二十年,終於自學成才。到了四十歲,才做了「率府錄事參軍」的小官,因操守高潔,遭人讒議丟了官。辭官歸家後他抱病潛心研究書法,撰寫書論,因貧病交困,暴卒於洛陽植業里之客舍。唐初大詩人陳子昂曾為他作「率府錄事孫君墓誌銘」和「魏率府孫錄事文」:「元常(鐘繇)既歿,墨妙不傳,君之遺翰,曠代同仙」。把孫過庭比為三國時的大書家鐘繇,可見他在唐初就很受推重。

也許就是因為官途不順,所以他能潛心研究對當世代人在學習書法上的各種錯誤樣態,遍閱各大名家之書法,綜合歸納,撰成迄今是中國書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篇作品。他自己在卷首即寫下「書譜卷上」,卷末又記載「今撰為六篇,分為兩卷」,因此我們可以得知,書譜原應有上下兩卷,但是目前在故宮所藏的,只有目前看到的總序一篇。

關於此帖的歷史,大略摘要如下:最早著錄於米芾的「書史」,之後為王鞏所收,又歸王詵,再入宋徽宗宣和御府,著錄於「宣和書譜」,記錄收有「書譜序上下二」,當指序文分上下二件,可見原本就應該有完整的上下兩卷,但是至今只留下故宮所藏的「書譜序」。不論如何,此帖歷經南宋及元明清諸家收藏,後入乾隆內府,著錄於「石渠寶笈」,可謂流傳有緒。事實上,我們從作品的衿印也可以看出此帖的流傳過程,確實是流傳有緒,例如,我們可以看到全帖有31顆衿印,包括鈐在題簽下面的「雙龍」圓印(書卷常見)、宣和諸印、保存部分宋徽宗宣和內府的裝比裱形式,當然少不了乾隆、嘉慶、宣統三朝的內府收藏印,例如: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御書房鑑藏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宣統鑑賞。

書譜主要內容有四部分:
其一,討論書法的「博世」與「精工」,強調兼通各種書體的重要性,說明書寫時心理及周遭環境的影響(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五合與五乖」參註1),在書法部分,他獨尊王羲之的書法,充分反應唐初的書法流風。
其二,闡釋編錄書譜的原則,對於當時代許多浮誇的書法理論加以批判,強調「執、使、轉、用」等實際書寫方法,用以開啟後學之人。
其三,以王羲之的作品為臨學範本,提醒臨學者應注意內在的心理因素,而非外在形體。
其四,論述書法學習的進程、態度及境界,並說明「書譜」的購想與宗旨。

孫先生擅楷書、行書,尤長於草書。他的草書是取法王羲之、王獻之,筆勢堅勁,直逼二王。宋米芾以為唐草得二王法者,無出其右。書譜全文3700餘字,孫先生全以草書寫成,全卷存在「妍潤」與「粗放」兩種不同風格,所謂「妍潤」就是運筆平緩,結體優美,而「粗放」者,就是運筆快速,不加修飾。

孫先生的筆法雖源於王羲之,但比王羲之更為雋拔剛斷、富於變化。最具有特點的是橫劃、長點捺,先頓筆重按,後順筆出鋒,使一筆中出現兩種變化。右環轉下作弧筆時,筆畫末端由精轉而出細鋒。藏鋒、露鋒、中鋒、側鋒,無拘無束,自然揮灑。承上,「書譜」的墨色在前半段以取妍,溫雅流美;後半段則偏粗放。通篇結構雖以平正為基調,但疏密聚散得宜,寬窄伸縮有致,在參差錯落的章法中,更見渾然天成之妙。千百年來,「書譜」博得了眾多書家的贊嘆和推崇,其中以孫承澤說得最為公允,他說:「唐初諸人無一人不摹右軍,然皆有蹊徑可尋。孫虔禮之《書譜》,天真瀟灑,掉臂獨行,無意求合,而無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看看下面左邊的「無慚」兩字,首筆就是出鋒,然後以圓筆為主,並巧用隸法,深受王羲之章草的影響。看看「無」字的第四筆,筆尖下去後立刻頓下,形成一個方形的結構,一筆快速帶下,三折後接下一個字,這個轉圈我們可以看到字的粗細變化猶如彩帶舞的絲帶在空中停滯時所形成的線條,非常的美幻。而從無接慚的轉折處也看得到有一個因為筆鋒頓下短志停滯所行成的一個立體空間,而兩個字間的連筆,也沒有使兩字的中軸線偏離,看得出孫先生運筆及行氣及章法都非常的到位,孫先生雖然是在寫草書,但一筆一劃,都是非常的嚴謹,「執、使、轉、用」間,都不是隨便的。

另外,下右圖,我們也可以看到孫先生在書寫中的筆劃粗細的變化。




他在寫「書譜時」似乎就是有意把他所提出來的書法理論,藉此一作品予以實踐,讓後世的人實際看一下草書之美,也就是書法不獨只是用以傳達文意,更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因此,「書譜」是現存極為罕見的唐代名人書蹟,是初唐尊王(羲之)書風的草書傑作,更是初唐最重要的書法理論著作,成為中國書法史上流傳有緒的珍貴書法名品,已被指定為「國寶級文物」。

總結來看,「書譜」是孫過庭自己書法實踐的總結和昇華,言之有物且精辟的論述,給後學者的教益,比起那些缺乏書法實踐或書藝不高的理論家的泛泛空論,不知要高出多少。至於在實踐過程中,孫先生也提出應循序漸進,並須經過三個階段,就是「平正一險絕一平正」,他在書譜中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任何一位成功的書法家都要遵循這三個階段前進,直到有一天,這種規律已在人心中形成牢不可破的習慣後,融會貫通,精熟各種書體,當然書家就此形成。

註1:五乖五合:
五合:
1. 「神怡務閒」:是指精神狀態良好,無雜務纏身,身心處於極為放鬆之自然狀態,在此心境下作書,定當和諧。此第一種和諧狀態。
2. 「感惠徇知」:酬謝知己,或以書法形式表達親朋對自己之恩惠。此種心緒可充分調動書寫者積極性。此第二種和諧狀態。
3. 「時和氣潤」:指天朗氣清,空氣濕潤,氣候宜人,優良的氣候條件有利於作書。此第三種和諧狀態。
4. 「紙墨相發」:指筆墨、紙張俱為精良,得心應手。此第四種和諧狀態。
5. 「偶然欲書」:指有時靈感突現,創作慾望異常強烈。此種情形易激發興趣,下筆有由,成功率高。此第五種和諧狀態。
五乖:
1. 「心遽體留」:與「神怡務閒」相悖,對應為一種極差的創作狀態,俗務纏身,身心疲憊,精神渙散,身心·處忙亂之中,無法閒靜。此第一種不和諧狀態。(所以臨帖創作,最好關掉手機!~)
2. 「意違勢屈」:違背自身心意,或迫於某種情勢,在極不和諧、舒暢之情境下作書。此第二種不和諧狀態。
3. 「風燥日炎」:泛指不利之氣候條件,或空氣乾燥,或赤日炎炎,或寒冷異常,或電閃雷鳴。此第三種不和諧狀態。
4. 「紙墨不稱」:筆墨、紙張等書寫工具俱不稱手,影響水平發揮。此第四種不和諧狀態。
5. 「情怠手闌」:情緒低落,身心疲憊,精神倦怠,無創作慾望。此第五種不和諧狀態。

參考資料: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國寶總動員: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
3. 學書法須懂「五合五乖」
4. 孫過庭
5. 史上最全孫過庭《書譜》筆法剖析
6. 孫過庭《書譜》到底都說了些什麼
7. 《書譜》的用筆、結構、章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汪精衛送給日本的兩件國寶

北宋 定窯 白瓷嬰兒枕

唐 灰陶加彩仕女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