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山的醉翁亭

喜歡追劇的一定看過「瑯琊榜」,裡面有一個神秘的地方叫「瑯琊山」,它在安徽的滁州市西南郊,以山水秀麗著稱。它的主峰是小豐山,海拔321公尺,是安徽省五大風景區之一。主要景點有醉翁亭.... 等等,醉翁亭?沒錯,就是歐陽修寫「醉翁亭記」的那個地方,而中國四大名亭之首就是醉翁亭。又被稱為天下第一亭,可見它的風景致多麼好,也無怪乎,歐陽詢被貶到這種地方,光看風景就夠他樂的!

亭子雕梁畫棟,甚至還可以看到蘇東坡的墨筆《醉翁亭記》
醉翁亭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大家小時候在「古文觀止」中多少都讀過,其中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篇文章流傳至今仍廣為人知,可見它名氣多大。但是今天不是來討論文章的,而是明朝有一位文人,在他八十二歲時,用他穩定的手,寫下「醉翁亭記」,這位人士就是文徵明,與唐寅、沈周、仇英合稱為「明四家」(亦稱「吳門四家」或「吳門四傑」)。

文徵明(1470-1559),原名文徵,後以徵明為名,字徵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人。據「明史」記載,文徵明是文天祥的後代子孫,他的父親、祖父都是進士出身,可說是書香門第,然而文徵明的仕途,並不平順,一直到五十三歲之前,九試皆墨,一直未能考取功名,後來他在五十四歲之年,受荐舉任「翰林院待詔」。由於無法適應官場生活,三年內三次提出辭呈才獲批准,終在他五十七歲時得以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自此致力於詩文書畫,不復求仕進,以戲墨弄翰自遣。他的晚年與老師沈周並駕齊驅,繼沈周之後成為吳派領袖。

文徵明為諸生時,寫字不佳,被列三等,不得參與鄉試,這才開始努力學習書法,文徵明書法藝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的小楷,其次是他的行書。他的小楷以晉唐小楷為基礎,師法鍾繇的「宣示表」、王羲之「黃庭經」和歐陽詢「九成宮」等,並變革元人軟弱秀媚的習氣,力求古樸蒼勁,以傳達魏晉小楷端莊流利、剛健婀娜的氣韻。

自唐以後,小楷形成兩種不同的寫法:
其一,遵循鍾繇、衛(夫人)之法,筆畫求其疏朗
其二,沿用唐人之法,以大字縮小的方法寫小楷。

文徵明則在兩者之間,以一種新的寫法,把小楷藝術推向了又一個高峰。他小楷的特點是,格調高雅,法度嚴謹,工整精緻,往往以「以欹反正」的空間效果,把整體之間的每一字通過揖讓、向背、甚至誇張的手法使「飄逸靈勁」和「工整細緻」結合在一起,創造出獨特的文氏家法。

「醉翁亭記」這件小楷,字跡清秀、婀娜多姿,是文徵明傳世之作中的精品。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也許仕途坎坷的遭際消磨了他的英年銳氣,終至晚歲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四方求購書畫者踏破門檻。「醉翁亭記」是他八十二歲的作品,筆鋒下絲毫看不出老態。

細看之下,⽂徵明這件書蹟雖然說是學「⿈庭經」的筆法,但是卻顯露出歐陽詢(557--641)「結體嚴密,筆畫勁健」的風格。「⿈庭經」是魏晉時,流傳於道⼠之間,論養⽣之道的經⽂。內容有兩種,⼀般以「外景經」和「內景經」作區別。傳世的刻本有「永和⼗⼆年山陰縣寫」者,為「⿈庭外景經」,相傳是王羲之所書,明代中葉的書家對臨習此經,特別有興趣。至於「⿈庭經」的刻本,則有不同系統,以書風論,可歸為歐陽詢、虞世南和褚遂良臨本。歐臨本如「越州⽯氏本」,⽂徵明⽗⼦所刻的「停雲館帖」兩本中的第⼆本(不全本),即是根據「越州⽯氏本」翻刻的。 由此可以看出,⽂徵明是透過歐陽詢再追溯王羲之的筆法

文徵明小楷的基本特徵是:起筆出鋒,有凌厲俊健之勢收筆輕頓,稍按重回,形成開闊的氣勢。結體取勢以方為主,略呈橫勢。我們來看一下是否如此:

看看「環」、「也」、「峰」、「出」等字,都是出鋒,而「環」的右邊的「皿」部,是不是有很明顯的一個方折,而「泉」字也是一樣,這樣的方折在整個字的結體中,是非常明顯,而此方折所造成的一種「四度空間」的視覺效果,也可以看出文徵明在寫字時在那一瞬間的力道,而我們也要想到,文徵明在寫此書時,年紀已逾八十歲,以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手不搖,氣不喘的寫完這篇,已經不能說是「誠屬不易」,而根本是「太驚人了」!

另外,我們也可以從他「醉翁亭記」的書法中看出在對於每個字在界格中的安排,是略有點力不從心,「客」字就明顯的有點偏向右下方傾斜,而很多字都會在界格中明顯偏向右上方,例如「者」、「從」「錯」等字,也有偏向正上方,例如「也」、「守」 字,已經不如他以前寫的「琴賦」。

此外,我們也應該要注意到一件事,這是小楷,寫在界格中,是何等的不易,不論是每個字的分布,或者點、撇、捺等,我們仔細看,還是都看得出他寫的非常到位,例如「林」字右邊木字的上鉤,筆鋒非常的銳利,而那一豎下來,起筆從左起向右下略頓,然後一筆中鋒到底,停,向左上鉤,一點也不含糊,而小字之美,其精工細致,從這篇就可以看出來。

文徵明在「書醉翁亭記」之後另有一長跋,談到當時書法上的體驗與寫「醉翁亭記」的原由。他說近幾個⽉來,專⼼把玩王羲之「⿈庭經」初拓本,感覺此帖有「冰姿⽟質,宛如⾶天仙⼈,又如臨波仙⼦」的氣質,逐漸體會到王羲之運筆的⽅法與精神,可是「擬之終⽇,不成ㄧ字」。有一天,他隨手讀歐陽修的⽂集,對於歐陽修⽂筆的婉逸流媚⼗分欣賞,這是因為歐陽修少年時,因得到韓愈的遺稿⽽苦⼼鑽研,終至⽂章名滿天下,受到這樣的啟發,啟發了他倣王羲之法完成這件精⼼之作。

文徵明年近九十時,還孜孜不倦,為人書墓誌銘,尤喜以小字為人書扇,得之者如獲拱璧。他在晚年目力不衰,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二月二十日,為御史嚴母書墓誌銘時,最後還沒有寫完就「置筆端坐而逝」,得壽九十歲,是「吳中四才子」(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徐禎卿)中最長壽的一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汪精衛送給日本的兩件國寶

北宋 定窯 白瓷嬰兒枕

唐 灰陶加彩仕女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