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狂
您是否曾經寫過類似「學習經驗」的自敘文,就是回想自己學習某個領域的經過,受教於那些人,曾被那些人讚賞等經歷?類似今日的自傳。我想一定有過。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是一個僧人學習草書的經歷,這是他自己寫下來的「自敘帖」,名為「懷素自敘帖」。
如何?認識中間的字嗎?左邊的大字是「戴公」,一行只有兩個字,佔了兩行的位置,看上去,您看戴字的那一長橫,下筆有力,一筆從左下以弧狀的飛白帶過,一個轉折,看得出墨色的變化嗎?然後快速的一個彎鉤向上收尾,而他的收尾絕不是省力,而是向上提,但力道仍在,直到鉤的尾尖部,在向上鉤的過程中,還轉了一下才向上收尾,這絕不是手在抖,而是他本來就要這樣寫,才顯得出他的運筆的功力,帥極了!不用講,您也知道這就是草書。只是草的有點根本看不懂。
懷素(活動於八世紀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本姓錢,字藏真,僧名懷素,生於湖南零陵縣,後來移居長沙。幼年好佛,出家為僧,並熱衷草書藝術。約大曆七年(772)北赴長安及洛陽,尋求進一步發展。由於他個性灑脫,草書絕妙,受到顏真卿等書家、詩人及名流貴卿的激賞,紛紛贈以詩文。大曆十二年(777),他摘錄部分贈詩和序,以狂草寫成此卷。
懷素這篇「自敘帖」是寫在紙上,而前隔水及後隔水因為是乾隆寫的,所以用的是「黃綾」,至於拖尾及引首也都是紙。全文總共702字,分寫在126行,每行字數不等,根據故宮的資料顯示,全起首到大約105行以後,字體變大,有二、三個字就一行的,縱逸至極(恣縱放蕩)。如果您有看過武俠片或古裝片,一定看過文人雅士在酒樓因為某種原因在壁上留字,只見拿起酒壺,一引而盡後,趁著酒意,恣意揮毫,牆上就出現一篇極美的文書,而這家酒樓也因此而聲名大噪。懷素這篇「自敘帖」就是如此,從某方面來說,就是自己在說自己有多好,而且還借重他人的讚詞。
全文寫來一氣呵成,用的是細筆勁毫寫大字(不容易啊),筆畫圓轉遒逸(qiú yì,意指雄健飄逸),如曲折盤繞的鋼索,收筆的時候是出鋒,銳利如鉤斫(ㄓㄨㄛˊ),就是熟悉的成語「鐵畫銀鉤」是也。我們看一下當時代的文人雅士是如何稱讚他的:
65-67行:禮部待郎張謂:「奔蛇走虺(ㄏㄨㄟˇ)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形容文字具有奔放流動的態勢。
68-73行:司勳郎盧象:「初疑輕煙淡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寒猿引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形容文字剛柔並濟之美)
87-89行:許御史瑤云:「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灕驪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 形容懷素草書文字的狂縱奇異之態)
93-96行:戴御史叔倫:「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形容懷素草書文字的狂縱奇異之態)
就以上數則讚譽,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對懷素草書外在的一些形容:文字具有奔放流動的態勢、文字中有剛有柔,看起來具有狂縱奇異之態,寫字創新,沒有一定的法則,這次寫過,也許是基於某種心情或原因,下次就不會再寫出相同的字了。
從筆法看,懷素特別強調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忽左忽右,起伏擺蕩,其中有疾有速,有輕有重,像是節奏分明的音樂旋律,極富動感。此外也有點畫分散者,則強調筆斷意連,生生不息的筆勢,筆鋒迴護鉤挑,一字、一行,以至數行之間,點畫互相呼應。通幅於規矩法度中,奇蹤變化,神采動蕩,實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
懷素早年是跟表兄鄔彤學寫草書,到了長安後,接觸範圍廣,就有更進一步的發展與進步,也在草書的領域中表現出他狂放縱逸的面目,也因此突破了初唐宮廷書家莊重的古典書風。當時代的人稱讚他「以狂繼顛」,就是讚譽他承繼了張旭的「狂草」書風。他也以此為傲,在「自敘帖」中他引用了李舟的話:「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顛,誰曰不可?」而他也與張旭兩人在中國書道史上並稱「顛張狂素」。
有一則有關他如何努力練字的故事「筆塚墨池」。懷素是在「綠天庵」這個地方出家修行,紙不夠寫,就種蕉在蕉葉上練字。零陵縣誌記載,綠天庵清咸豐壬子年毀於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陽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有懷素塑像。庵後一處刻有「硯泉」二字,是懷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筆冢」塔,懷素寫禿了的筆都埋於此。庵正北七十餘步有有墨池,是懷素洗硯處。能夠像懷素一樣練字的,在中國書壇上真的也不多了,這也看出他是如何的喜愛草書,喜愛練草書,更藉著他的「自敘帖」為中國書道史寫下震古爍今的浪漫巨作。
當然還有其他絕倫之處,例如他的連字,有二連字例如,83行的「曰不」及96行的「欲問」;也有三連字,如59行的「捨子奚」、92行的「書書不」及93行的「云心手」等。還有更奇妙的,懷素會把一個字解體成兩部分,例如94行的「奇」字,上半部與「轉」字連身,下半部卻與「詭」字合體。總之,懷素在這篇「自敘帖」中,他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但他也不是沒有依據,甚至筆法也都合乎中道,可以說是「雄快兼酣暢,豪宕且奔放」。據說他在寫這篇時是喝了酒,當酒蟲從手心透過筆尖出來後,有這麼多驚奇就躍然紙上。
「自敘帖」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每一行的字都是「牽上引下」,也就是所謂的「一筆書」。在「自敘帖」的126行中,每行都是上下相屬,一筆舞盡。根據張清治在「千古醉人一僧書」文中的計算,懷素全帖中「一筆竟行」的地方有17處「筆到墨現」者,此外,「筆意連屬」,但是墨梢掠空者,也有十六行之多。
最後,要來看「自敘帖」的題跋,竟有二十四位名人,其中不乏五吾等熟悉之高士,例如乾隆、高士奇、李東陽(在引首處以篆書題「藏真自序」)、蘇澈、文徵明及大收藏家項元汴等人),至於鈐印,根據張清治「千古醉人一僧書」文中記載,「所有的鈐印計有三百一十四個( 本幅 一百五十二個,拖尾一百三十一個,引首十四個,前隔水八個,後隔水九個)」,可以看出這幅作品也是一個流傳有緒的名作。
總結來說,懷素的「自敘帖」可以分成三大段落來看,起首至二十行,敘述他自己學書的經歷,中段自二十二行「開士懷素、僧中之英」起到六十一行「諸篇首」為止,係錄自顏真卿「懷素上人草書歌序」之全文,總計331個字。之後懷素所述,則是摘錄當時文士對他書道藝術所作讚詩的集錦。從這比例來看,懷素對於當世代人對他草書的看法非常重視,也非常自豪他的草書,自稱為「僧中之英」,不過,確實,草書從張芝到張旭再到懷素,可謂張旭拓展了張芝,而懷素有拓展了張旭,並且在懷素手中發揚光大,其對於草書的貢獻,也不得不同意他的「狂」了!看懷素的草書,似也應該從「畫」的角度來看,跳脫「書法」的層次,進入藝術領域,甚至可以與西方的抽象畫相提並論。
懷素的「自敘帖」,傳世總共有三本,一在石陽休家,一在馮當世家,一在蘇舜欽家,故宮普藏,即蘇氏版本。
如何?認識中間的字嗎?左邊的大字是「戴公」,一行只有兩個字,佔了兩行的位置,看上去,您看戴字的那一長橫,下筆有力,一筆從左下以弧狀的飛白帶過,一個轉折,看得出墨色的變化嗎?然後快速的一個彎鉤向上收尾,而他的收尾絕不是省力,而是向上提,但力道仍在,直到鉤的尾尖部,在向上鉤的過程中,還轉了一下才向上收尾,這絕不是手在抖,而是他本來就要這樣寫,才顯得出他的運筆的功力,帥極了!不用講,您也知道這就是草書。只是草的有點根本看不懂。
懷素(活動於八世紀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本姓錢,字藏真,僧名懷素,生於湖南零陵縣,後來移居長沙。幼年好佛,出家為僧,並熱衷草書藝術。約大曆七年(772)北赴長安及洛陽,尋求進一步發展。由於他個性灑脫,草書絕妙,受到顏真卿等書家、詩人及名流貴卿的激賞,紛紛贈以詩文。大曆十二年(777),他摘錄部分贈詩和序,以狂草寫成此卷。
懷素這篇「自敘帖」是寫在紙上,而前隔水及後隔水因為是乾隆寫的,所以用的是「黃綾」,至於拖尾及引首也都是紙。全文總共702字,分寫在126行,每行字數不等,根據故宮的資料顯示,全起首到大約105行以後,字體變大,有二、三個字就一行的,縱逸至極(恣縱放蕩)。如果您有看過武俠片或古裝片,一定看過文人雅士在酒樓因為某種原因在壁上留字,只見拿起酒壺,一引而盡後,趁著酒意,恣意揮毫,牆上就出現一篇極美的文書,而這家酒樓也因此而聲名大噪。懷素這篇「自敘帖」就是如此,從某方面來說,就是自己在說自己有多好,而且還借重他人的讚詞。
全文寫來一氣呵成,用的是細筆勁毫寫大字(不容易啊),筆畫圓轉遒逸(qiú yì,意指雄健飄逸),如曲折盤繞的鋼索,收筆的時候是出鋒,銳利如鉤斫(ㄓㄨㄛˊ),就是熟悉的成語「鐵畫銀鉤」是也。我們看一下當時代的文人雅士是如何稱讚他的:
65-67行:禮部待郎張謂:「奔蛇走虺(ㄏㄨㄟˇ)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形容文字具有奔放流動的態勢。
68-73行:司勳郎盧象:「初疑輕煙淡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寒猿引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形容文字剛柔並濟之美)
87-89行:許御史瑤云:「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灕驪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 形容懷素草書文字的狂縱奇異之態)
93-96行:戴御史叔倫:「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形容懷素草書文字的狂縱奇異之態)
就以上數則讚譽,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對懷素草書外在的一些形容:文字具有奔放流動的態勢、文字中有剛有柔,看起來具有狂縱奇異之態,寫字創新,沒有一定的法則,這次寫過,也許是基於某種心情或原因,下次就不會再寫出相同的字了。
從筆法看,懷素特別強調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忽左忽右,起伏擺蕩,其中有疾有速,有輕有重,像是節奏分明的音樂旋律,極富動感。此外也有點畫分散者,則強調筆斷意連,生生不息的筆勢,筆鋒迴護鉤挑,一字、一行,以至數行之間,點畫互相呼應。通幅於規矩法度中,奇蹤變化,神采動蕩,實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
懷素早年是跟表兄鄔彤學寫草書,到了長安後,接觸範圍廣,就有更進一步的發展與進步,也在草書的領域中表現出他狂放縱逸的面目,也因此突破了初唐宮廷書家莊重的古典書風。當時代的人稱讚他「以狂繼顛」,就是讚譽他承繼了張旭的「狂草」書風。他也以此為傲,在「自敘帖」中他引用了李舟的話:「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余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顛,誰曰不可?」而他也與張旭兩人在中國書道史上並稱「顛張狂素」。
有一則有關他如何努力練字的故事「筆塚墨池」。懷素是在「綠天庵」這個地方出家修行,紙不夠寫,就種蕉在蕉葉上練字。零陵縣誌記載,綠天庵清咸豐壬子年毀於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陽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有懷素塑像。庵後一處刻有「硯泉」二字,是懷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筆冢」塔,懷素寫禿了的筆都埋於此。庵正北七十餘步有有墨池,是懷素洗硯處。能夠像懷素一樣練字的,在中國書壇上真的也不多了,這也看出他是如何的喜愛草書,喜愛練草書,更藉著他的「自敘帖」為中國書道史寫下震古爍今的浪漫巨作。
當然還有其他絕倫之處,例如他的連字,有二連字例如,83行的「曰不」及96行的「欲問」;也有三連字,如59行的「捨子奚」、92行的「書書不」及93行的「云心手」等。還有更奇妙的,懷素會把一個字解體成兩部分,例如94行的「奇」字,上半部與「轉」字連身,下半部卻與「詭」字合體。總之,懷素在這篇「自敘帖」中,他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但他也不是沒有依據,甚至筆法也都合乎中道,可以說是「雄快兼酣暢,豪宕且奔放」。據說他在寫這篇時是喝了酒,當酒蟲從手心透過筆尖出來後,有這麼多驚奇就躍然紙上。
83行 曰不 |
93行云心手 |
96行 欲問 |
94行 轉奇詭 |
96行 欲問 |
108行 看不 |
59行 捨子奚 |
92行 書書不 |
「自敘帖」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每一行的字都是「牽上引下」,也就是所謂的「一筆書」。在「自敘帖」的126行中,每行都是上下相屬,一筆舞盡。根據張清治在「千古醉人一僧書」文中的計算,懷素全帖中「一筆竟行」的地方有17處「筆到墨現」者,此外,「筆意連屬」,但是墨梢掠空者,也有十六行之多。
筆到墨現 |
「筆意連屬」但是墨梢掠空 |
最後,要來看「自敘帖」的題跋,竟有二十四位名人,其中不乏五吾等熟悉之高士,例如乾隆、高士奇、李東陽(在引首處以篆書題「藏真自序」)、蘇澈、文徵明及大收藏家項元汴等人),至於鈐印,根據張清治「千古醉人一僧書」文中記載,「所有的鈐印計有三百一十四個( 本幅 一百五十二個,拖尾一百三十一個,引首十四個,前隔水八個,後隔水九個)」,可以看出這幅作品也是一個流傳有緒的名作。
總結來說,懷素的「自敘帖」可以分成三大段落來看,起首至二十行,敘述他自己學書的經歷,中段自二十二行「開士懷素、僧中之英」起到六十一行「諸篇首」為止,係錄自顏真卿「懷素上人草書歌序」之全文,總計331個字。之後懷素所述,則是摘錄當時文士對他書道藝術所作讚詩的集錦。從這比例來看,懷素對於當世代人對他草書的看法非常重視,也非常自豪他的草書,自稱為「僧中之英」,不過,確實,草書從張芝到張旭再到懷素,可謂張旭拓展了張芝,而懷素有拓展了張旭,並且在懷素手中發揚光大,其對於草書的貢獻,也不得不同意他的「狂」了!看懷素的草書,似也應該從「畫」的角度來看,跳脫「書法」的層次,進入藝術領域,甚至可以與西方的抽象畫相提並論。
懷素的「自敘帖」,傳世總共有三本,一在石陽休家,一在馮當世家,一在蘇舜欽家,故宮普藏,即蘇氏版本。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