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心良善的僕人
在故宮學習如何導覽的課程中學到,青銅器的價值主要在於它的文字,也稱為銘文,又稱金文,這裡先不講如何「書寫」文字在青銅器上,這可需要專門來講它,而且銘文也具有補充正史記載的不足,或者做為佐證,因此從「史」的角度來看,銘文是非常重要的,觀賞青銅器,就需要知道它的銘文在講什麼。
要向大家介紹的是一件在國立故宮博物院中真正的「國寶」,翠玉白菜並非國寶,而是「人氣寶貝」,但是今天這一件,是貨真價實的「國寶」,它就是毛公鼎。
毛公鼎,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公分,重34.7公斤,並不是一個太大的鼎,比以前介紹過的「乃孫作祖己鼎」還小。此鼎器形極其簡樸,半球形的器身立於三蹄足之上,從外形看,這三足與器身應該是分別鑄造的,再將之結合。鼎的口沿上有兩個寬厚的立耳,鼎身光素,只有在器身口沿下方裝飾有一圈精簡的重環紋及一道凸弦紋,給人一種莊重肅穆的質感。(先不要問什麼是重環紋,什麼是弦紋,有機話再聊)
毛公鼎有500字的銘文,是目前全世界出土青銅器文物中字數最多,也最具歷史意義的文物之一,銘文見於器腹內。
這篇銘文是在講述在歷經周厲王朝的腐敗,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之後,周宣王即位,中興朝政,特地找來了他的叔父毛公瘖(有一說是毛公歆),為他處理國家大小事務,又命毛公一族擔任禁衛軍,保衛王家,並賜酒食、輿服、兵器。毛公感念周王,於是鑄了一個鼎來記載這一件事,除了感念宣王的恩德外,也告訴子孫,要永遠記得此事,而所鑄的這個鼎也要由子孫永遠保存。從這一段記載,可以推測出這個鼎應該是鑄於周宣王原年,大約是西元前827年,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宣王中興」這個時期。
不過,在寫「乃孫作祖己鼎」時有講過,中國人的鼎是可以用來烹煮的,器身下面有三個高足,就是讓人堆柴來燒的,可是毛公鼎的內部有500字的銘文,毛公還特地囑咐後代要「永保用」,那這個鼎有可能也用來裝肉嗎?當然不可能,因為這個鼎一方面是紀念周天子的恩德,另一方面是陳放在宗廟(宗祠)裡供奉著,怎有可能拿來當「煮鍋」用。
毛公鼎全文500個字,分析起來,可以分成七個段落,前五段都有「王曰:如何如何」的內容,是周宣王給毛公的誥命;第六段則是賞賜毛公的內容以及相應於授命任職所頒予的「命服」。最後一段則是毛公答謝周天子的話,並陳述如何作鼎傳於子孫,希望後代子孫代代永保,也因此確定,這個鼎在鑄好後,必定是放在宗廟內,以祭祀祖先之用。
較特別的是,這篇銘文是記載周王即位之初,有感於厲王時的積弱,到他時,力圖振作,雖然毛公是自己的長輩,但是還是立於君王的位置,在銘文的第二段至第四段中,用了連續多次「你不要」「你不能」「你不准」「你別敢想…」的強力命令句,透露出當時的政治情況,宣王的王位是如如何的在風雨飄搖中,以及對毛公的倚重與需要及情辭的迫切。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一段的釋文:「周王說:『父瘖啊!現在我重申先王的命令,命令你做一方的政治楷模,光大我們的國家和家族。不要荒怠政事,不要壅塞庶民,不要讓官吏中飽私囊,不要欺負鰥公寡婦。好好教導你的僚屬,不能酗酒。你不能從你的職位上墜落下來,時刻勉力啊!恭恭敬敬地記住守業不易的遺訓。你不能不以先王所樹立的典型為表率,你不要讓你的君主陷入困難境地!』」換成是您接到這樣的訓誥,您會不會背上一陣子冷汗,可痕家毛公可是非常上心哦!(參考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enz83qz.html)
最後,還是要講一下毛公鼎的流傳歷史,從中也可以看到今天我們能在故宮看到這件寶器,以及能夠擁有世界上唯一銘文字數最多的文物,是有多麼不容易,是不是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毛公鼎在民國初年輾轉被當時擔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葉恭先生收藏,他也是一位名著當時的大收藏家。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葉恭綽避走香港,但是毛公鼎則藏在上海寓所未能帶走。由於葉恭綽當初購買時,用的是假名,日本人無法查知它的下落。葉恭綽就囑咐其侄兒葉公超說,「美國人和日本人兩次出高價購買「毛公鼎」,我都沒有答應。現在我把它託付給你,不得變賣,不得典質,更不能讓它出國。有朝一日,可以獻給國家。」
此後,葉公超被日本軍方逼問時堅持不供出鼎的下落,但是,葉恭綽為救侄子,製造了一隻假鼎交予日軍。待葉公超被釋放後,在1941年密秘把毛公鼎帶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軍攻占,葉家則請托德國友人輾轉將鼎運回上海。不過,後來因為生活困頓,將鼎典押給銀行,但卻被商人陳詠仁出資贖出,使毛公鼎不至於流浪他鄉。
1946年陳詠仁將此鼎捐獻給國民政府,次年由上海運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1948年毛公鼎就隨著其他近70萬件故宮文物一起渡海來台至今。
有機會您到故宮時,到正館三樓看毛公鼎時,千萬一定要好好細讀宣王給毛宮的訓誥,不但文詞優美,書法也開後世書法先河,有關毛公鼎的故事,就交待到這裡了。
要向大家介紹的是一件在國立故宮博物院中真正的「國寶」,翠玉白菜並非國寶,而是「人氣寶貝」,但是今天這一件,是貨真價實的「國寶」,它就是毛公鼎。
毛公鼎,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徑47公分,重34.7公斤,並不是一個太大的鼎,比以前介紹過的「乃孫作祖己鼎」還小。此鼎器形極其簡樸,半球形的器身立於三蹄足之上,從外形看,這三足與器身應該是分別鑄造的,再將之結合。鼎的口沿上有兩個寬厚的立耳,鼎身光素,只有在器身口沿下方裝飾有一圈精簡的重環紋及一道凸弦紋,給人一種莊重肅穆的質感。(先不要問什麼是重環紋,什麼是弦紋,有機話再聊)
毛公鼎有500字的銘文,是目前全世界出土青銅器文物中字數最多,也最具歷史意義的文物之一,銘文見於器腹內。
這篇銘文是在講述在歷經周厲王朝的腐敗,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之後,周宣王即位,中興朝政,特地找來了他的叔父毛公瘖(有一說是毛公歆),為他處理國家大小事務,又命毛公一族擔任禁衛軍,保衛王家,並賜酒食、輿服、兵器。毛公感念周王,於是鑄了一個鼎來記載這一件事,除了感念宣王的恩德外,也告訴子孫,要永遠記得此事,而所鑄的這個鼎也要由子孫永遠保存。從這一段記載,可以推測出這個鼎應該是鑄於周宣王原年,大約是西元前827年,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宣王中興」這個時期。
不過,在寫「乃孫作祖己鼎」時有講過,中國人的鼎是可以用來烹煮的,器身下面有三個高足,就是讓人堆柴來燒的,可是毛公鼎的內部有500字的銘文,毛公還特地囑咐後代要「永保用」,那這個鼎有可能也用來裝肉嗎?當然不可能,因為這個鼎一方面是紀念周天子的恩德,另一方面是陳放在宗廟(宗祠)裡供奉著,怎有可能拿來當「煮鍋」用。
毛公鼎全文500個字,分析起來,可以分成七個段落,前五段都有「王曰:如何如何」的內容,是周宣王給毛公的誥命;第六段則是賞賜毛公的內容以及相應於授命任職所頒予的「命服」。最後一段則是毛公答謝周天子的話,並陳述如何作鼎傳於子孫,希望後代子孫代代永保,也因此確定,這個鼎在鑄好後,必定是放在宗廟內,以祭祀祖先之用。
較特別的是,這篇銘文是記載周王即位之初,有感於厲王時的積弱,到他時,力圖振作,雖然毛公是自己的長輩,但是還是立於君王的位置,在銘文的第二段至第四段中,用了連續多次「你不要」「你不能」「你不准」「你別敢想…」的強力命令句,透露出當時的政治情況,宣王的王位是如如何的在風雨飄搖中,以及對毛公的倚重與需要及情辭的迫切。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一段的釋文:「周王說:『父瘖啊!現在我重申先王的命令,命令你做一方的政治楷模,光大我們的國家和家族。不要荒怠政事,不要壅塞庶民,不要讓官吏中飽私囊,不要欺負鰥公寡婦。好好教導你的僚屬,不能酗酒。你不能從你的職位上墜落下來,時刻勉力啊!恭恭敬敬地記住守業不易的遺訓。你不能不以先王所樹立的典型為表率,你不要讓你的君主陷入困難境地!』」換成是您接到這樣的訓誥,您會不會背上一陣子冷汗,可痕家毛公可是非常上心哦!(參考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enz83qz.html)
最後,還是要講一下毛公鼎的流傳歷史,從中也可以看到今天我們能在故宮看到這件寶器,以及能夠擁有世界上唯一銘文字數最多的文物,是有多麼不容易,是不是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毛公鼎在民國初年輾轉被當時擔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葉恭先生收藏,他也是一位名著當時的大收藏家。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葉恭綽避走香港,但是毛公鼎則藏在上海寓所未能帶走。由於葉恭綽當初購買時,用的是假名,日本人無法查知它的下落。葉恭綽就囑咐其侄兒葉公超說,「美國人和日本人兩次出高價購買「毛公鼎」,我都沒有答應。現在我把它託付給你,不得變賣,不得典質,更不能讓它出國。有朝一日,可以獻給國家。」
此後,葉公超被日本軍方逼問時堅持不供出鼎的下落,但是,葉恭綽為救侄子,製造了一隻假鼎交予日軍。待葉公超被釋放後,在1941年密秘把毛公鼎帶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軍攻占,葉家則請托德國友人輾轉將鼎運回上海。不過,後來因為生活困頓,將鼎典押給銀行,但卻被商人陳詠仁出資贖出,使毛公鼎不至於流浪他鄉。
1946年陳詠仁將此鼎捐獻給國民政府,次年由上海運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1948年毛公鼎就隨著其他近70萬件故宮文物一起渡海來台至今。
有機會您到故宮時,到正館三樓看毛公鼎時,千萬一定要好好細讀宣王給毛宮的訓誥,不但文詞優美,書法也開後世書法先河,有關毛公鼎的故事,就交待到這裡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