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

獨自成千古,幽然寄一丘

圖片
從小一直不喜歡張大千,卻也講不出個原因,明明他的紀念館就在故宮附近,就是不想去。為了考故宮的導覽員,因為是考試項目之一,也只好硬著頭皮踩進紀念館。一進去後,逛到後園,頓時吸口氣,馬上能理解為什麼他老人家在環球一圈後,最後選在這個位置作為他人生最後幾年的安居之所,簡直是太有看頭了,終也能體會一位故宮的老師所言:「只要你常來大千故居,在後園的每個位置都坐上一坐,就會瞭解他老人家的心思意念。」誠也! 左邊兩張圖是大千紀念館大門,可別看只是一道簡單的大門,門上的「摩耶精舍」四個字出自臺靜農大師之筆,大千先生讚其書法「三百年來,能得倪書神髓者,靜農一人也!」 倪書,是指元代的詩人、畫家、書法家,倪瓚,他是元代南宗山水畫的代表畫家。而門上方的鏤空門框,放大來看,真有看頭。 看出什麼了嗎?其實是一幅成排的瑞蓮花紋。在正中間有一豎立的橢圓形圖案,上書「三千大千」字樣,這是出自於大千先生的四夫人徐雯波女士之手。門外看就如此,想想看門裡面是部是蘊藏著更多的豐富內涵,絕對令人有不虛此行之感。 「三千大千」出於佛教典故,釋迦牟尼母腹中有三千大千 進到室內,迎面映入眼簾的是下面這幅由國畫大師黃君壁率當時畫壇的10位畫家,為大千先生八十大壽而繪作的「富貴長春圖」。 仔細看這幅畫,很多人會去研究每位畫家在畫中所畫的部分,例如畫竹的的是馬壽華,但是,當我們逛完大千故居的中庭及後園,會發現其實這幅畫就在畫「摩耶精舍」的豐富植物,特別是中庭的兩棵大王松及後園大千先生歸葬之地「梅丘」旁的梅花。 大千先生一生活的精采豐富,大約中學時,曾遭綁票,不但沒事,還在土匪山寨中當了100天的「師爺」;因為未婚妻的早逝,過於感傷,出家做了100天沒有剃渡的和尚,中日戰爭期間跟日本人鬥智方得脫困,二戰後為宣揚中華文化,遠赴國外,曾暫居阿根廷、巴西、美國,期間還至各地舉辦畫展,1978年終於在老友召喚下返台定居,終老最後親手所建造的摩耶精舍。先生一生除繪畫外,對於京劇、烹飪、金石,庭園等,無一不精,活的精采,也難怪他在八一高齡就自書輓聯「 獨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 」,並以對聯形式陳置於「翼然亭」,與死後埋骨的「梅丘」相望。 中庭兩株大王松。圖中一左一右 先生一生愛梅,摩耶精舍的前院、中廷及後園中都有先生生前栽下的紅梅與白梅,特別是「梅丘」,是先生生前即已選定

京城的一天

圖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首詩中的名句,當然這首詩最後是在問,那邊有好酒。「清明」本來就是古人很喜歡拿來發揮的一個題材,不論是詩作或繪畫,而以此題材作畫,大家一定會想到「清明上河圖」,這在北宋(960-1126)是非常流行的題材,其中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最為有名。 張澤端以清明時節為引子,精描細繪汴京的民俗風貌,是寫實風俗畫的傑作,受到歷代喜愛,因而有許多仿本的出現。 光台北故宮就有八個版本,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是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 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 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 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 這幅畫運用中國畫法「散點透視」與西洋畫的視點固定在一定的「焦點透視」不同,這幅畫的「視點」是移動的,畫家採用俯瞰的角度來構圖,如同電影的鏡頭切換,讓我們從城外看到城內,從橋上看到橋下,縱觀汴河數十里,一覽京城全風貌,仿佛令人在讀北宋市民階層生活的偉大詩篇。 全作可分為五大段落, 小橋旁一隻小舢板栓在樹蔸上,幾戶農家小院錯落有序地分布在樹叢中,打麥場上有幾個石碾子,是用於秋收時脫粒用的,此時還閒置在那裡。羊圈里有幾只羊,羊圈旁邊似乎是雞鴨圈,彷彿圈里飼養了很大一群雞鴨,好一幅恬靜的鄉村圖景,牧童放牧,岸邊兒童放風箏,⽂士攜琴過 橋,一派悠閒時光。 一隊接親娶妻的隊伍,徐徐的從北邊拐過來,後面的新郎官騎著一匹棗紅馬,馬後面是一位挑著新娘嫁妝的腳夫、馬前一人抱著新娘的梳妝物品盒,前面一乘轎子應是新娘坐的,因為轎子的處面都用各種草木花卉裝飾著,此可謂「花轎」。轎子後面一挑夫挑著一擔魚肉、表示女方娘家祝福夫婿富貴有魚(餘)一列迎親隊伍,吸引許多人駐足觀看。 廟前的廣場搭起戲台, 台上演著三國演義中「貂蟬獻美人計」的故事,圍觀的人潮幾擠爆現場。 戲台前還有人為了爭位子(椅子)打起來了,路旁有人想要勸阻,似乎也沒有用,至於騎在驢唱看戲的朋友,對此這種爭吵的場面,也許看多了點也不在意,繼續看貂蟬。 畫師還把在野台戲前兩名打架的人都畫進去,真的是實實在在

差一點被燒掉陪葬的名畫

圖片
前些年間有一部劉德華與林志玲主演的電影「天機:富春山居圖」上映,就是電影商人配合「富春山居圖」與「剩山圖」在台北合璧展出所拍的電影,很瞎的一部電影,但是,是什麼原因讓電影商願意以這種題材來拍電影?是「富春山居圖」的魅力,還是「剩山圖」的遠道而來?Anyway,今天要介紹的就是差一點被燒掉去陪葬的「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一幅很有意思的畫,原因是他的流傳很有故事性。先講這幅畫出自於元代的大畫家黃公望之手,畫上有黃公望自己親題的作畫原因,這幅畫後來流傳到 到清朝吳洪裕手裡,吳洪裕珍愛之極,臨終前,還要求兒子讓他能在地下也能賞畫,因此要求將「 富春山居圖」和「千字文」等作品「焚以為殉」,千字文先被燒,就在本畫已投入火中,突地他的兒子見父親已死,立刻將畫搶救出來,但還是被燒掉外面的一部分,因此,全幅畫就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富春山居圖」,另一部分稱之為「剩山圖」,前者現保存於台北故宮,而後者藏於中國大陸的 浙江博物館。 除了這個「搶救名畫」的故事外,在台北故宮還有收藏另一幅「富春山居圖」,兩張畫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有一張上面密密麻麻的被乾隆題滿了跋,而另一張則除了黃公望自己的題識外,並沒有太多的題跋,整張畫乾乾淨淨,這是什麼原因呢? 黃公望作此幅畫的原因,其實他都已經寫在畫上,他在畫上寫到:「至正七年。僕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逐旋填剳。閱三四載。未得完備。盖因留在山中。而雲遊在外故爾。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著筆。無用過慮。有巧取豪敚者。俾先識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西元一三五0年)。青龍在庚寅。歜節前一日。大癡學人書于雲間夏氏知止堂。」 根據以上黃公望自己的題識,「富春山居圖」是他與他的同門師兄弟鄭無用回到富春山中居住,然後開始作畫,但因常到各地去旅行,因此就斷斷續續的畫,還是沒有畫完。黃公望本擬攜回松江繼續完成此畫,但鄭無用卻擔心有人會「巧取毫奪」,因此請黃公望先在畫上先題識,之後再完成此畫。因為這畫是要送給鄭無用的,所以就被稱之為「無用師卷」。 既然已有「無用師卷」,怎麼還會有另一卷呢?原來是我們的乾隆皇帝在1745年讀到大臣沈德潛的文集,文中對「富春山居圖」大為稱讚,恰巧同年就得到這幅畫,因為畫上有題跋指是畫給「子明隱君」,所以就被稱之為「子明卷」。 不過轉過年,

後宮音樂會

圖片
從漆工轉行成畫師,有可能嗎?也許,至少他會調色,他會刷,但是也要看有沒有伯樂。對於很多不懂繪畫的人,仇英至少是個響亮的名字,但是即使如此,在當時,也因為他的背景,很多的文人雅士並不把他放在眼內,但是他卻畫出十大名畫之一的「漢宮春曉圖」,讓我們跟著仇英的畫筆,一步一步的進入漢代後宮的生活點滴中。 仇英(1494-1552),江蘇太倉⼈,字實⽗,號⼗洲。年輕時曾為漆⼯,後來跟從周臣學畫(1460-1535年),進而又與蘇州文人往來,並先後受聘於幾位鑑藏家,並在渠等家中作畫,其中包括大鑑藏家項元汴。藉此機會,仇英既能從古畫中吸取養分,又創有自己的一番面貌,以致⽔水、人物、樓臺界畫樣樣都精。跟其他明代的其他文人畫家相比,只有仇英是職業畫家,因此他不擅詩文,畫中幾乎不題詩句。在士大夫眼中,他只是一位畫工而已,因而畫史對他的記載甚少。 僅管如此,他所畫的這幅「漢宮春曉圖」卻名列十大名畫之一,這是應他的藝術贊助者項元 汴所託,憑藉想像力所重建的漢家宮闕,畫的脫尾部分有項元汴所書「子孫永保,價值二百金」等文字記載,比文徵明的「袁安臥雪圖卷16金,唐伯虎的「畫嵩山十景冊」24金都還高出許多。不論不論「金」到底是真實的金錢價值,還是一種價值的標膞準,在項元汴的鑑藏標準下,都可以看出此畫的重要性。不過從這個記錄,也可以推知仇英作畫的時間,大約就在被項元汴聘為家庭畫師的十年時間(大約在1542-1552年間)。 「漢宮春曉」是以春日晨曦中的漢代宮廷為題,描繪後宮佳麗百態, 此圖的勾勒筆畫,秀勁而設色妍雅,仇英借皇家園林殿宇之盛,以極其華麗的筆墨表現出宮中嬪妃的日常生活,極盡勾描渲敷之能事。不僅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國重彩仕女畫中也是非常特殊且重要的一幅作品。 全畫構景繁複,用筆清勁,設色妍雅,畫中的林木、奇石與華麗的宮闕穿插掩映,鋪陳出宛如仙境般的瑰麗景象。綜觀全畫,我們可以發現,它其實是由一個一個的獨立「小故事畫」所組成的一幅大畫,畫的左右兩邊各有一道宮牆,圈住了裡面人物的活動,而仇英也藉著各個殿閣中或院落中的嬪妃的活動,分別展現出不同主題的活動內容,以手卷的形制而言,正好展開一段,就講一段故事,每個故事的主題,也栩聯貫,但總的在一起時,就是在畫想像中漢宮當年宮闈內的日常活動。畫中除了美女群像之外,也融入琴棋書畫、鑒古、蒔花等文人式的休閒活動,我們也可可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