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8的文章

故宮裡的一隻象

圖片
這個白瓷的象,不知道是不是不太有名,因為怎麼都查不到它的資料,只知道是清朝製品,名為「白瓷太平有象」,網路上也沒有相關得介紹,只查得到另一個類似的「琺瑯太平有象」及其他的,更奇的事,在故宮資料庫中也查不到這個器物。 不抱怨了,還是還看這隻象吧!顧名思義,它是白瓷做的,白瓷是中國傳統瓷器分類的一種,以含鐵量低的瓷坯,再上純凈的透明釉燒制而成,景德鎮五代窯址是南方地區已發現的最早的白瓷的產地,其技術發展流傳至今。還有另一種高白瓷,是景德鎮採選本地優質高嶺土等原料,經精加工配置,以高溫還原燒製而成,燒制溫度高達1350度,其穩定性更高,瓷質釉色純凈細膩,高潔無瑕,冰肌玉骨。看看上面這隻象,它的白瓷是不是白的漂亮,這就是白瓷討人喜愛的地方,如果器物不大,就可以在手上把玩,摸上去都光滑細緻,極為順手,舒服! 再來看這隻象背上馱了一個什麼東西? 一隻瓶子,幾乎所有以象為主題的古董,不管它的材質是什麼,大概都是這樣的造型,背上馱了一個瓶子,這樣的設計有何意義呢?「瓶」與「平」同音,不用想太多,也都知道,象背上背著「平安」。而象是馱著平安,也有把「馱」這個字,取其右邊加個點,就成了「太」字,合在一起,就是「太平」之意,因此就有了「太平有象」這個語詞,而「太平有象」也是漢民族傳統文化中喻意著「吉祥」的紋樣,以後有人送你這樣的擺設,可要留意了。「漢書王莽傳」中記載:「天下太平,五穀成熟」,因此,在象馱的寶瓶內是放有五穀,象徵「天下太平、五穀豐登」。 講到象及「太平有象」,通常的導覽大概就會講這些,但是,為什麼會用象呢?意表平安的動物,就只有象嗎?中國人不是喜歡用龍、用虎這些威猛的動物嗎?為什麼會用一個不是十二生肖中的動物呢? 古代皇帝是有儀隊的,稱之為「鹵簿」,鹵簿其實不只中國古代有,在東亞漢字文化圈中的君主,例如,中國皇帝、日本天皇、朝鮮國王、越南皇帝、琉球國王等都有這樣的儀仗,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兵衛以甲盾居外為前導,皆謂之簿,故曰鹵簿。原本是指車駕、護衛,儀仗(執舉金瓜、寶頂、旗旛)和樂舞是後代陸續再增加的,這種儀仗有「明制度,示等級」的意義在其中,使百姓遠遠看到就知道前方來者是誰,應要行什麼樣的禮。這個制度最早是由儀衛扈從演變而來,漢代才正式稱為「鹵簿」。明代皇帝鹵簿儀仗分大駕鹵簿、丹陛駕鹵簿、武陳駕鹵簿。自乾隆十三年開始,清朝便將鹵簿儀

是蔡襄,還是蔡京?

圖片
台北故宮裡面有一幅書法,是蔡襄的尺牘,名為「澄心堂帖」。 什麼叫尺牘?尺牘是指書寫在紙上的公文或書札,「牘」原是古代寫字用的木片,是木簡中的一種,長約尺許,故曰「尺牘」。而漢代將詔書寫在一尺一寸的書版上,因此名為「尺一牘」,簡稱「尺牘」。 好,上完說文解字課,來看蔡襄的這幅尺牘。 在這幅尺牘中,明顯地蔡襄在寫有關「澄心堂紙」這回事,「澄心堂紙一幅,闊狹、厚薄、堅實皆類此,乃佳。工者不願為,又恐不能為之。試與厚直,莫得之?見其楮細,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陽日,襄書。」簡單的說,他在求得「澄心堂紙」,然後把「澄心堂紙」的好處講了一遍,讓我們知道他為什麼要寫這尺牘了! 這幅蔡襄書寫的尺牘,名為《澄心堂帖》,宋朝士大夫講究生活品味,對於文房用具,尤其考究。蔡襄寫的這一幅,便是為了委託他人代為製作、或是搜尋當時的紙中名品「澄心堂」紙。「澄心堂」紙源自五代南唐,是南唐後主李煜監製的宣紙,據說澄心堂的紙質「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簡直不是今天的我們可以想像,但是,回想以前小時候侍候外祖父寫字,每每也見他到專賣宣紙的店中購買上好的宣紙,因此,蔡襄的求紙,是可以想像的。而「澄心堂」紙在北宋時就已經是相當珍貴、難求的名紙了。這幅書跡的紙質縝密光潔,有人認為,很可能就是蔡襄用「澄心堂」紙所寫的。 宋代士大夫除了對紙非常講究外,對於筆、墨、硯其他三項文房之寶,態度也是一樣考究。他們認為,「筆墨紙硯精良,人生一樂。」,北宋人對文房用品的追求,也每每見於詩文雜記題跋中,蔡襄本人就說過:「紙,李王澄心堂為第一」,他的態度也直接反映在這幅「澄心堂尺牘」中。有關澄心堂紙的研究,可以參考故宮的資料(詳下參考資料 1 ) 講完紙,就要來講人了,都聽過,也都可以朗朗上口,「北宋四大家,蘇黃米蔡」吧!北宋四大書法家又稱「宋四家」,是蘇軾、黃庭堅、米芾(音ㄈㄨˊ)和蔡襄的合稱。這四個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書法風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稱「宋四家」。對於前三者,大家都沒什麼太多的意見,也都承認他們在書法界的地位,只有對排名第四的蔡襄,有不同的看法。 有一些人認為宋四家中的「蔡」原本應該是蔡京,蔡京雖然在北宋,字寫得也相當的好,算得上一家,不過,先後四次出任宰相,掌權共達十七年之久的他,卻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貪官之一,窮奢無能、貪腐保守,是直接導致北宋王朝衰敗的主要人

皇上的奶茶放在那兒

圖片
常看清宮劇,看到皇帝口渴了,就有侍立在旁的太監端上一碗酥油茶,自己吃不過癮,還命太監賞給大臣一起享用。查了一下,酥油茶與奶茶不一樣,酥油茶源自西藏,奶茶有點像我們現在的奶茶,但是,也有寫者認為電視劇中所稱的奶茶,其實就應該是酥油茶。酥油茶在藏語稱「恰穌瑪」,是將磚茶用水煮好,加入酥油和鹽,放到一個細長的木桶中,用一根攪棒用力攪打,使其成為乳濁液。 另一種方式是將酥油和茶放到一個皮袋中,紮緊袋口,用木棒用力敲打。所以又叫「打」酥油茶,如果家中招待客人,就變成女主人的一項非常費力的工作,現在也可以用電動攪拌機配置。 由於磚茶含鞣酸多,刺激腸胃蠕動加快消化,如果單喝茶磚泡的茶,極易飢餓,必須加酥油或牛奶,蒙古人一般喝奶茶,西藏則因氂牛產奶量不大,普遍用酥油茶招待客人。這是用茶磚熬成濃茶,再倒入少量的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酥油和鹽,攪拌至水和酥油交融而成,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必需品。 好,問題來了,清宮裡皇帝工作量大,總不能天天喝酒吧,酒也不解渴,喝白水也好像太寒酸了,因此,酥油茶(或奶茶)的需求量就很大了。除了自己喝,賞給大臣,或是供給後宮嬪妃,量絕對是大的,那總不能皇帝要喝了,才讓太監泡新茶吧,不怕被砍頭,所以,這麼多的酥油茶要存放在那兒? 台北故宮收藏了這麼一個「罐」,專門用來存放酥油茶,它的名字叫「掐絲兼畫琺瑯酥油茶罐」,是乾隆朝的製品。它高達66公分,口徑有42公分,形體頗大,這一個碩大的酥油茶罐重達二十多公斤,除非用大杓舀取,否則只供裝飾陳設之用。真不知道當時太監們把它藏在那裡,可以供皇帝隨舀、隨飲,而且還要保溫。對了,有看到其他較小的裝酥油茶的壺,例如「褐漆描金勾蓮紋多穆壺」,可做為分裝瓶,算他聰明啦! 為什麼要造這麼大的一個盛器,前面說過,需求量大,事實上,藏人通常也就是將拌製好的酥油茶,倒入陶質的茶壺內,隨喝隨熱。而這一個皇宮內御用的酥油茶罐,不僅實用,還兼具裝飾做用。這個酥油罐胎底是銀製的,整個器物 包括:浮雕卷葉組合松石、珊瑚做的高聳蓋鈕,座落在鑲松石珊瑚的蓮瓣座上,華麗氣派 。器身表面以纏枝花為錦,其間裝飾開光,蓋面有八片開光,繪有風景與母子圖。器身有十二片開光,繪有不同的仕女、母子及花蝶圖等。圈足有四片開光,以山水為畫飾。而全琺瑯器鍍金鑲邊上嵌有珊瑚、青金石和綠松石,珠玉點點、灼爍耀眼。器的圈足外侈,腹側則有鑲雲紋式環耳,罐內

看這一家過年

圖片
上一篇介紹過一幅古代孩子們過年玩樂的畫,是金廷標的畫。那古代的大戶人家中長者及孩子們是如何過年呢?來看另一幅畫「歲朝歡慶圖」。 這是清代姚文瀚的《歲朝歡慶圖》。姚文瀚,號濯亭,是乾隆時期供職於內廷的畫工,工擅長道釋、人物、山水、界畫,他的國畫作品曾被乾隆評價:尤見精能!這應該是很高的評價,而姚文瀚也是 清代十大宮廷畫家 之一。 接下來,我們要分部來看這幅畫。 先看畫面中間的部分,只見男女主人端坐廳堂,看著滿堂兒孫嬉戲,滿心歡喜,而環繞在男女主人四周的婦人,手端著各式菜餚,主桌放不下的,就先放在右邊的長條桌上,等待一道一道的上菜,給主人公品嚐,不過,似乎男女主人都已經吃不下了,因為桌上的碗筷都已撤了,應該是吃完飯後的情形。 而在階下的兩個手中拿著折梅枝的小孩似在呼換另一個小孩一起去玩,面對折梅花小孩的,是一個年輕女子,右手拿如意,左手還牽著一個小孩,正從臺階走下,看得見小孩的腳還翹一隻起來,一副「讓我去!讓我去!」的情景,生動活潑。 再來看原圖中右邊的部分,這裡看到三組人,左邊兩名婦人似在對話,而右前方的一組仍在忙祿的端上佳餚美食,而這部分的重點則在畫中上方的一組三名婦人,一人手中拿著蒸籠,右邊的一名婦人坐在長條桌前用心的包著某種食物,把這兩樣東西聯在一起,您會想到什麼?對的,包餃子!講到過年期間吃餃子,從時間上判斷,應該是除夕夜大家在守歲的情形。 接著就要看小孩子們的活動了,上面講過,這幅畫有可能畫的是一個人家在除夕夜守歲的情景,按理,這個時間,應該是孩子們睡覺的時間,但是以前北平有一首童謠是這麼說的:「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沒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麵醱,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宵。」所以說,年三十晚上熬一宵,是有可能的,而小孩子們也難得瘋一個晚上,過年嘛!父母就別太在意了! 畫中的小孩子,基本上也是兩兩一群,有的在放炮,有的蹲在地上玩,有的手拿一串炮,在研究要如何點燃這串鞭炮,就等著放炮時間到來。這裡要講一下,年三十放鞭炮印象裡有兩個時間,每家每戶不一樣,有人家是晚上吃飯前放,有些人家是要十二點跨年時放,但不論如何,不就放炮嘛!還有些小孩打著「太平鼓」(「太平鼓」是北方過年時一種玩具

過年囉

圖片
想起孩童時期的過年,真是小孩子最高興,除了有壓歲錢(雖然最後還是繳庫了)、新衣新鞋、好吃的年菜外,最高興的莫過於可以大玩一頓,一群小孩從巷頭玩到巷尾,各人手中都一把沖天炮,有如今日北韓跟西方國家要互射飛彈的情形,大家各自埋伏好,趁著黑夜,互射沖天炮,飛來飛去,偶而還用力甩出幾顆大龍炮,外加幾顆水鴛鴦,一個晚上玩下來,心都花了! 故宮的「燈輝綺節 - 花燈節慶圖特展」中就有一幅一群小孩在年節期間玩開了的畫。這幅「戲嬰圖」是清代內廷畫師金廷標的作品,金廷標工寫眞,並能繪人物、仕女及花卉,亦能界畫。他是在清高宗二十五年南巡時,因為呈上「白描羅漢冊」後,進入內廷供奉。 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幅「戲嬰圖」。我們看到一群小孩子玩開了,圖中間有一較大的孩子站在椅子上,指揮著下面兩個扮演騎馬打仗的兩個小朋友,這兩個小朋友一個騎馬拿長槍,一個騎馬拿雙鎚,互為攻守。兩人的身後又有兩個蹲在地上敲鈸助興的小朋友,頗似古代在戰場上擊鼓者的角色。 旁邊還有幾個小孩子也敲鑼並吹著琉璃喇叭一起助興,好不熱鬧。而在月門外有一婦人探頭進來觀看這群玩瘋了的孩子們。 但是,我們怎麼知道這幅畫是跟過年有關呢?那我們就要看圖的右上方,透過窗戶,看到外面園中的翠竹與梅花、天竺果爭相競麗。而在室內案桌上,還有一梅瓶供養天竺、梅、松與茶花,並有水仙壽石盆栽相伴,從這裡可以確定這些植物都是中國年節期間為增添喜氣所栽植的植物。喧鬧活潑的孩童,為新年增添熱鬧祥福的氣氛。 而從室內的擺設及孩子的活潑情形看來,金廷標畫的應該是當時大戶人家中孩子們過年的興奮與天真,而從分邊騎馬打仗、鼓噪、敲鑼助興等情形看來,似也有可能畫的是武官家中孩子們過年的活動。 參考資料: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雍正的盤子

圖片
講到雍正,會想到什麼?二月河的「雍正王朝」?血滴子?做為康熙的繼稱承人,壓力其實是很大的,康熙一生功勳無數,學問又好,只是晚年沒有餘力改革吏制及國家財政,以致交給雍正的其實是一個空殼子。這種情況套用到文物領域,下面兩件器物,一個是熙朝的,一個是雍正朝的,您猜的出來那個是數於那個朝代嗎? 如果您猜右邊的是雍正朝的,您就猜對啦!讓我們再放大來看這個盤子的畫面。 這個盤子名稱是「清 雍正 琺瑯彩黃地墨彩山水盤」。先來看這個盤子的盤身,它的侈口微撇(侈口:又稱為「敞口」,是 陶瓷器的口部形式之一 。相較喇叭口的器物,它的頸身部分較短。近口沿處逐漸向外開敞寬闊。歷代盤、尊、瓶、罐等器多有這種器口的呈現)。淺壁,矮圈足。 盤內外的瓷色不一,外壁施亮黃彩,內壁是純白釉,並以赭墨繪上山水圖景。 再看這盤中的圖,遠山濛矓、水波粼粼的湖岸,柳樹下舟中人物正吹笛。如此水氣迷漫中的湖光山色,以及充滿野趣的人物活動,完全切合上方以行書撰寫的墨書題句:「野含時雨潤,山雜夏雲多」。這首詩是唐朝宋之問「 夏日仙萼亭應制詩 」中的詩句,全詩為「 高嶺逼星河,乘輿此日過。野含時雨潤,山雜夏雲多。睿藻光巖穴,宸襟洽薜蘿。悠然小天下,歸路滿笙歌。 」 再看這幅畫中用紅料描繪的「壽如」一印,以及詩後的「山高」、「水長」二印,合起來就是「壽如山高水長」的吉祥語,頗具巧思,難怪雍正就很喜歡這個盤子。 盤外底部另有藍料書寫「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二行,可以確定是雍正朝內務府所造呈給皇帝具有吉祥寓意的作品。 看起來這個盤子沒有太特殊之處,但是,仔細想一想,這個盤子跟其他的宮廷陶瓷最大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集「陶瓷」、「繪畫」、「書法詩文」、「金石」四種中國文化內涵的不同面向於一盤,實在不簡單。此外,盤子中作畫,並非僅有雍正一朝才有,但是,完全使用墨色,卻也是它特色之一,簡單,符合中國山水畫的清幽、雅緻風格,似也切合雍正皇帝這個人的簡樸個性。 參考資絡: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瓷器口沿(二)——曲线之美

轎中瓶

圖片
常看見古人坐轎吧,通常我們會注意是幾個人抬轎子,從抬的人數可以看出坐轎人的身份高低,論到轎子,又得從古早開始講。 古代自天子至群臣皆乘車,貧賤者乘牛車,到魏晉時期,又以牛車為常見交通工具。到了北朝則騎馬、坐馬車、坐牛車並用。到了南朝,人力代步的工具則有肩輿。肩輿一開始並沒有復蓋,後來才添加蔽風雨之物,就是後來的轎子。肩輿為南方用物,上自天子王公,下至百姓,皆可乘馬,只有宰相及大臣乘肩輿者是經特別恩賜。及至宋初,百官乘馬,惟重臣及老病者可乘轎。宋高宗南渡後,百官普遍乘轎,後世乃相沿不改。這應該是與南方少馬,且南方地域不開闊,不便騎馬有關。明初則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可乘轎,四品以下乘也;在外自大使以下皆乘馬,武官勛戚也是如此,惟年老公侯及三公者可乘轎。 到了明代中期,百官無論大小,皆可乘轎,甚至舉人、監生、秀才亦多有乘轎者。清代規定,三品以上才能坐八人抬的大轎,如果是參加朝會,文武官員皆騎馬,不坐轎。然而後因違反制度的人多,乾隆則規定,除文大臣及六旬以上在實不方便乘馬者,所有官員都禁止乘轎。 由於品秩不一,人數眾多,抬轎人數也有限制。三品以上京官可由四人抬轎,出京則八人。外省督、撫八人,督、撫以下四人。欽差三跡袱管惶攮耗歸同害括品以上八人。無力蓄養轎夫者,仍多乘車。乘坐四人轎或八人轎,就成為一種官品的標誌,是表示乘坐者身份地位的象徵。 清代規定皇帝出行一般要乘16人抬的大轎,郡王親王可乘8人抬的大轎,京官一二品也只能乘4人抬的中轎;外官總督、巡撫則乘坐8人轎。 以上是一個大概的乘轎及抬轎的規範,這裡只稍微帶過,以後在電視劇中看到了,有個印象就好。好奇的是,不管是4人轎或8人轎,其實轎內空間並不大,如果去過北京,也去過恭王府等宅第,就知道官員從居所乘轎上朝,其實還蠻遠的。那在轎子裡面可做何消遣呢?看書?別鬧了,且不說顛上顛下的,看出眼睛都會看出散光,睡覺或把玩一些小古董,是有可能的。 前面講過,皇帝乘坐的可是16人抬的大轎,轎內空間絕對夠大,可以放一套多寶格或其他的物品,供皇帝在乘轎期間打發時間。在故宮看到這麼一對瓶子,很特別,它一面是有弧狀,一面卻是扁平的,如下圖: 看瓶的底座就可以知道這個瓶子有一面是扁平的,而有字朝上的一面,是弧面的,猜猜看,這是什麼樣的一個瓶子,還有三個瓶口。 這是一組對瓶,還有附一個木座,用來固定瓶身

用功的皇帝

圖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能從小就會背,不會背,看愛情連續劇也都不免俗來兩句,真的是「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經典名詩,出自何處?沒錯,詩經。可您知道詩經一共有多少首詩? 「詩經」其實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上溯至西元前11-6世紀,它原本叫「詩」,總共有詩歌305首,又稱「詩三百」。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稱之為「詩經」,而正式使用「詩經」一名,應該是起自南宋初年。 這裡不多講「詩經」的結構、體例、表現手法等,而是想要問一個問題:有沒有人一生會將「詩經」從頭至尾好好騰抄至少一遍,或者更甚者,騰抄數遍?很難耶。好了,如果中國歷代皇帝中,有一位皇帝會做這種事,您猜猜看是那一位皇帝? 先來看這是一個盒子的蓋面,上面有題「御筆詩經圖(小雅都人士之什)第二十二冊」。歷史上,我們都知道,清代的乾隆皇帝愛作詩,活了89歲,在位60年,60年一共是21900天,他總共寫41,800首詩,平均一天要寫2首詩,一天寫2首詩,不算多,但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夠堅持60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堅持去寫,這才難得。 講到這裡,也不再賣關子了,上面這件「御筆詩經圖」就是他的傑作。除了寫詩外,他當然也愛讀詩,而「詩經」就是他的最愛。乾隆皇帝先後兩度親抄「詩經」三百篇,並令畫師仿南宋畫家馬和之筆意配圖,製作《御筆詩經圖》(如下圖),隱然透露這位皇帝意以詩德教化的文化思維,及成為聖主明君的政治期待。 每冊書葉包邊係以蘇州織造進呈之醬色地迴文錦製成,木匣則選用上等珍貴紫檀木,上有武英殿刻工按內閣學士張若靄(1713-1746)手書鐫刻的題字。從御書、配圖、裝幀、製匣,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方完成這部《御筆詩經圖」。每匣裝有五冊,足可見珍藏與重視。 我們就來看一下乾隆是如何的喜愛「詩經」這部經典,來看他抄寫 詩經周南的這首抒情詩,皇帝耶,日理萬機,每天早上四點就要上朝,處理各種政務,之餘還有時間做這樣的抄寫之事,還配圖,裱裝等,確實不容易。 說乾隆是位用功的皇帝,一點不為過,他不但作詩、抄寫詩,還盡一切能力的來保存這些他所抄寫並令人配圖的作品,使我們今日得以一窺當年的努力。如下圖右邊的,總計有五匣,每匣有五冊,總計25冊,保存的好好的。雖然滿清一族非正統漢族,但是在這些地方,康

十六應真墨

圖片
在參觀故宮「集瓊藻」時,因為以前就很喜歡文房四寶,家中也有留藏幾塊還不錯的墨,除了黑色的以外,還有其他顏色的墨,因此,對於故宮所藏「十六應真墨」就上了心。 別小看這套墨,在網路上查一下拍賣價格也落在45-50萬人民幣,約折合新臺幣200萬元上下。 什麼是應真墨?應真是什麼意思?按理來說,做為一個基督徒來看這個器物,似乎要遠離,儘量不要去碰,特別是對於墨上面的圖案,是很敏感的,但是從瞭解文物的角度來看,還是可以的。「應真」是佛教語,羅漢的意譯,意謂「得真道的人」。回到這個器物的名稱,那大家一定有問題,既然是羅漢,我們不是一直都說是「十八羅漢」嗎?也許就是這組墨貴重的原因。 原來我們第一任的故宮博物院的院長乾隆皇帝對此十六方墨逐一審定,並為十六位得道真人來了個歷史定位。這十六方墨都屬於黑墨,外廓如開展之捲軸,上下邊緣的弧線是表示書卷在二度空間中的深度感。墨的一面有羅漢圖象,並有金書楷字羅漢尊名與清高宗改定後名號,例如,「第十三因揭陀尊者,今定為阿(阿迎)機達尊者位第一」。另一面則是清高宗詠讚該羅漢之讚文,如下二圖。 同類墨共有十六方,即成十六羅漢套墨,台北故宮博物院完整收藏,同儲於木盒中。由於歷史上分別有十六羅漢與十八羅漢之說,清高宗曾以此詢問章嘉國師,並重新訂定十六羅漢尊者的名稱與次序,此墨之圖像次序與尊名,就是按照清高宗對這十六羅漢的認知所製作。在此就不上傳全部的十六方墨,有興趣的朋友,年假期間,可以去故宮走春看一看。

朝珠

圖片
有看過清宮劇吧,大臣及皇帝后上朝時都要在前身掛一串朝珠,譬如和珅在抄家後搜出私藏皇上才能服用的正珠朝珠一掛,而所謂的正珠朝珠,應該就是只有皇帝才可以帶的「正珠朝珠」。 什麼是東珠,東珠,也叫北珠,有別於南方產的珍珠。東珠是河蚌之珠,出產自清朝的「龍興之地」—松花江、黑龍江、圖們江、牡丹江和附近其他流域。這種野生的天然珍珠,按照乾隆的說法是「勻圓瑩白」。因此清朝皇室把此地所產的東珠,視為珠寶中最最珍貴者,只有他們能夠佩戴,其它人無權享用。東珠按尺寸、重量和質量分為五等,「正珠」是東珠中最好的品級。大正珠要求渾圓明麗、晶瑩閃光,緊皮光亮。所以囉,從和珅家中搜出的東珠有桂圓大小,共十粒,比御用的冠頂還大,他還不被賜死才怪。 在清代的冠服制度中,凡高級官員便須佩帶朝珠。但據「大清會典」記載,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方可佩帶東珠朝珠,可知這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徵,不容任何人僭越冒犯。皇帝的108顆東珠朝珠,每顆都是一等的大東珠,皇后的一般只能用二等或三等的東珠。王公大臣更是不許用東珠或珍珠的朝珠。 朝珠是由念珠演化而來,結構與佛珠類似。一串朝珠學問可大了,是由「身子」、「結珠」、「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七部分組成。 通常一串朝珠的周長大致在130至170厘米之間,「身子」是由108顆珠子組成,意寓12月、 24節氣 、 72候 為一年的說法,總數定為108。還有一種說法,佛教認為常人一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將其歸納為108種,所以舊時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鐘一百零八下,稱為「醒百八煩惱」。 在108顆珠中,每隔27顆穿入一顆不同材質的大珠,稱為「結珠」,結珠的顏色與其他珠子形成鮮明對比。4顆結珠將朝珠分成四部分,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掛在脖子後面與結珠相連的珠子稱為「佛頭」。佛頭有孔與「背雲」相接,背雲意為「一元復始」,垂於背後,背雲最下端綴有葫蘆形「大墜」,稱為「佛嘴」。佛頭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通常一側綴兩串,另一側綴一串;兩串的位置,男在左,女在右。每串有10顆小珠,每5顆為一組,中間有絛相連,下墜嵌有寶石的小「墜角」。三串小珠稱為「紀念」,象徵一個月有30天,為上、中、下旬,每串代表一旬。 清代官場上的朝珠不能亂帶,它是有體制的,例如,即使是國之重臣,也不能因為買得起東珠,就自己去珠寶店買一串東珠朝珠來掛,除非不想活

張騫乘槎

圖片
故宮有很多珍品,有的僅此一件,有的僅有幾件,這件「張騫乘槎(音茶)」全球只有四件,彌足珍貴,稱為國寶名器,一點都不為過。 這件藏品的正式名稱是「朱碧山款「張騫乘槎」銀槎」,先來瞭解一個字,「槎」是以竹木製成的筏,「張騫乘槎」就是張騫乘坐竹木做的筏子。當然,一定會問,他為什麼要乘木筏,他乘木筏要去那裡?這裡先按下不表,還是先來認識這個器物。 「張騫乘槎」這件器作,以中空枯樹幹為槎(即木筏),所以它似應屬於木器。主人翁張騫坐於槎內,仰望天際,綸巾揚起,衣襟敞開,臨風微笑,右手握一長方石,石上有篆書「支機」二字。槎底有篆書銘多處,「槎桮(音茶杯)」、「至正乙酉(一三四五)年造」,並有七言詩下有「碧山子」印。整體造型簡約內斂,線條流暢洗練,人物情態不失生動,枯樹幹外表塗銀漆,也是銀雕器類的精好之作,製成年代大約在元代到明代,也就是大約在西元1271-1644年間。 但是,這個器物顯然不是只用來觀賞之用,一般對它的認識,是一個酒器,所以稱之為「銀槎桮」。「銀槎桮」即是用白銀製成形狀像筏子一樣的杯子。整個器物是用白銀鑄成後,再雕刻而成。槎上人物的冠帶雖然是用焊接的,但焊接的工藝極為精巧,與人物服飾渾然一體,絲毫看不出焊接的痕跡。 根據器底「碧山子」及「至正乙酉年造」 篆銘可知,這個器物有可能是元代嘉興地區著名的銀工「朱碧山」所作,又或許是承襲朱氏所擅雕刻銀器。(下圖右) 在這個「張騫乘槎」的背面(上圖左)有一首篆銘詩,「欲造銀河隔上闌,時人浪說貫銀灣, 如何不覓天孫錦,止帶支機片石還。」 接下來就要講跟這個「銀槎」有關的故事了,而這個故事其實是出自「漢書」中記載張騫窮河源,尋找黃河源頭的故事。傳說西漢時通西域的張騫,曾被漢武帝派去尋找黃河的源頭。因為當時人們相信黃河通天,是天上銀河在人間的延伸。希望張騫能夠乞求河神調節水量,避免經常出現的乾旱或洪澇災害,求保人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張騫真的乘槎溯河而上,盡力完成皇命。 有一天,他在河邊突然遇到一位織布的少女和牽著牛在河邊飲水的牛郎。張騫問他們:「這是什麼地方?」牛郎和織女沒有直接回答他。只見織女順手從織布機上取來一塊「支機石」(壓布石)送給他,要他到四川成都問隱士嚴君平,肯定可以得到答案。張騫接過支機石,乘槎回到成都找到嚴君平。「支機石」就是織女織布時用以支撐織機的

掐絲琺瑯番蓮紋盒

圖片
中國古代的器物其實是男女有別,有的是供男士把玩,有的是供婦女在閨閣中私賞,因此明代鑑賞家曹昭曾針對「掐絲琺瑯番蓮紋盒」有如此的觀點:「但可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夫文房清玩也」。如果從它的重量上思考,一個器物沉甸甸的,適合在閨閣中把玩嗎?如果是用在文人雅士的書房中,它又可以用在什麼場合以及放置什麼東西呢? 這個器物就是一個盒子,用途呢?並沒有太多的說明,由於是被收藏在皇宮內,應該不會是被當為針線盒用。這個盒子的胎體是用銅製的,整體雖然是圓的,但外表圖飾取材自蓮花,因此,整個造型也看起來就像蓮花。盒蓋平坦,以蓮花心含蓮蓬圖案為裝飾。盒身與盒蓋之弧形外壁,模鑄仰覆蓮瓣形,蓮瓣周稜突起,瓣尖微卷外揚。每一瓣蓮花內又再飾以不同顏色的折枝番蓮花,以淺藍釉為底色。器底及盒內都是光素鍍金,不要以為那是黃銅色。器內底部由右至左單行楷書陰刻「大明景泰年製」字樣, 是世界上現存少數大明景泰年間製作的琺瑯器真品之一。 整件器物製作精雅,掐絲線條嚴整,線上鍍金痕跡明顯清晰。所用的鵝黃、靛藍、淺藍、鮮紅、瑩白諸琺瑯色料均厚實鮮亮。 一直在講「掐絲琺瑯」,也一直都聽到這個詞兒,去故宮參觀,也聽到很多導遊帶到這個展廳時,就一直講「這裡展出的就是掐絲琺瑯,好像是來看「掐絲琺瑯」,其實,「掐絲琺瑯」是一種工藝技術,如果對於古董器物有點認識,就知道陶瓷器是用土作胚胎,然後上釉送到窯中燒製,有釉上彩及釉下彩,還有兩種都用到的鬥彩,不論如何,它們的胎體是土,然而,「掐絲琺瑯」珍貴之處是它的胎體是金屬,在金屬上面飾以琺瑯,再經過多次燒製而成。 「掐絲琺瑯」所製成的器物在元代稱為「大食窯」或「鬼國窯」,可以製作成爐、瓶、盒、杯、盞等器物。 在花紋表現上,景泰藍十分講究輪廓的均勻工整,它把以往在青花瓷上只有一種顏色的蓮花紋,轉化成六種顏色的圖案,色彩層次分明,顯示景泰年間「掐絲琺瑯」工匠的高超技術。景泰藍的釉料非常多種,不過最常用的還是天藍(淡藍色)、寶藍(青金石色)、紅(雞血色)、淺綠(草綠色)、深綠(菜玉色,有半透明感)、白(車渠色)、葡萄紫(有玻璃質感的紫晶色)、紫紅(玫瑰色)、翠藍(介於天藍和寶藍之間,色澤亮麗)這幾種顏色。 其實,明代並沒有「景泰藍」這個名稱,這個名稱要到數百年後的清代末年才出現。傳統上,「掐絲琺瑯」都是以「松石藍」當作底色,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