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鍋子
有沒有想過,古人是如何煮食物?當然,這個問題牽涉到是那個年代,距今多少年,如果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人,那時還沒有市鎮,也沒有房舍,大伙兒可能是聚落生活,也有可能是傍水、臨江而居,席地而坐,獵了一頭豬,怎麼烹食?總不能天天吃烤乳豬吧,想吃白煮肉,怎麼辦?一開始,可能用陶器,等到發現銅後,就用銅鑄的,再進步一點,就用鐵器,隨著時代進步,各種材質的烹煮器一一出籠。不過,我們不能用今天世人的眼光去看古人烹煮食物這件事,好,那古人如何烹煮食物的?
首先我們先要確定幾件事,首先,人生而不平等,有人出生在貴族世家,有人生為平民百姓,因此,尋常百性和貴族世家,用的器物就不一樣,在古時的夏商周時期,一般人民家中的器皿多是用陶製的,而貴族家中,卻有可能用銅製的器物,大家可不要被在博物館中展覽的銅器那種黑黝黝的外形所騙,古代銅器製做好的時候,可是金黃色,閃閃發光,像黃金做的一樣,所以銅器又稱「吉金」。再者,夏商周時期,由於銅礦產量並不多,因此,擁有銅器者非皇親貴冑者莫屬,尋常百姓家中是幾不可能使用,而也因此,銅器多用在國家慶典及重要祭祀活動中,也就是左傳所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當時的國家大事,就只有祭祀與打仗,而祭祀活動的對象,除了祖先外,就也包括天地神明等,而青銅器作為祭器及禮器,就在這些場合中被使用。
問題來了,每次的祭祀活動,尤其是國家主辦的,動輒參加的人數可能高達千百人,在如此龐大的儀典中,肉品或菜蔬、黍稻稷粱及酒都是不可少的,後面三種先不看,光要煮肉,就夠傷腦筋了,那時候「灶」還沒有發現,所以一定是要找一個大鍋子,下面可以架柴燒,把肉煮熟,然後才奉給祭祀對象,在整個儀禮結束後,也不能排除這些肉要分給參加的貴賓,因此,這個可以用來烹煮的鍋子,可就不是一般的鍋子了。
有聽過台語講ㄉㄧㄚˋ?聽起來跟夏商周時期的「鼎」在發音上,還有幾分相近。沒錯,鼎絕對不會被排除用在古代祭祀活動的烹煮食物,有人會認為,鼎是銅做的,用來烹煮食物,是否會引起金屬中毒,這不在討論內,或許會吧,但古人沒有這種先進的知識,他們用鼎來烹煮食物,其主要目的是祭祀,對象是已死去的祖先,或天地神靈,並不一定真的會吃這些用鼎煮過的食物,甚至,也應該不會把陳放在宗廟內、用來祭祀天地神明、祖先的器物,真的用來煮肉吧?但是在一些出土的鼎中,也確實還可以看到烹煮過的痕跡,就可以證明,古人真的就是把這些黃澄澄的大型器物用於烹煮。
講了這麼多,就要要來介紹今天的主角,「乃孫作祖己鼎」是商後期的產品,它的體形碩大,是故宮四大巨鼎之一,重達79.65公斤,排名第二,它放在故宮三樓青銅器展間「吉金耀采」的入口處,做為整個展間極具異象的展件。
前面說過,青銅器剛製做好可是黃澄澄光亮光亮的,大家一定看過管樂演奏,管樂器那種光亮的樣子,就是當年青銅器的模樣,整排整排的擺在宗廟或祭祀場合中,是多麼的閃亮耀眼,多麼的壯觀。在「乃孫作祖己鼎」上有著美麗的獸面紋(古稱饕餮紋),來看下面這張局部放大圖。
再把上面的圖予以局部放大,並且加上各部位的說明如左,就可以看的更清楚。在鼎的口沿下面一圈,一共有六組獸面紋, 一組就是有上下捲尾。
這種獸面紋的設計,應該是與先民的圖騰崇拜有密切關係,也許是出自於先民對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恐懼,進而把從自然界觀察到的就繪製在器物上,一方面是崇敬,一方面也有藉這些獸來保護所要敬奉的食物。如果看官去故宮三樓的青銅器展間,每件器物上都會有不同的紋飾,特別是在商周時期,獸面紋是非常普遍被用在器身上。但是到周以後,獸面紋就不再呈現出像這裡的肅穆莊嚴的樣子,而是簡單化,用線條來表現,也不會給觀者太過於猙獰的感覺。
鼎,到如今都還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看到,君不見,信眾去寺廟崇拜,不就看到一個大香爐,其造型就是從鼎而來,只不過現代人為了不讓香火受雨熄滅,加上一個頂座,但三角柱、橢腹、口沿下及腹部都有紋飾,是否讓我們聯想到古時的鼎呢?
除了在寺廟中看到鼎的痕跡,除了台語也有ㄉㄧㄚˋ類似「鼎」的發音,而也符合與「鼎「同為烹煮器意義,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經常使用、聽到「鼎」這個字,例如,在選舉中,經常會聽到媒體報導,「該名候選人問鼎XX寶座的機率大增」,或者當我們承諾全力幫助別人時也會很有學問的講,「我一定鼎力相助」,也有強調某人說話的份量是「一言九鼎」,都可以顯示,這個離我們已經有數千年歷史,目前已不再使用的器物,其實不論年代久遠,都還蠻深入我們生活中。
講了那麼多有關鼎的內容,似乎都還沒有講到故宮這個「乃孫作祖己鼎」。在這個鼎的口沿內,有兩行11字的「銘文」,記載了這個鼎的由來。銘文又稱為金文,就是青銅器上的文字,從這些文字中,多少可以瞭解製作的背景,也因為這些背景,補充了那個時代正史記載的不足,例如從毛公鼎就可以知道周宣王在就位之初,王位不穩,是如何的倚重毛公替他治理國家,從「散盤」可以看出當時周天子的式微,連兩個小諸候國的土地爭端,貴為周天子都無法置喙等等,而青銅器可看之處也就在這些補正史不足的歷史記載。
「乃孫作祖己鼎」內的11字銘文是:「乃孫作祖己宗寶黹量匚(報) 賓」,匚(音方)是族徽,翻出來就是報的意思,而整句記載「你的孫子輩在己這一天,做了一個呈放美食的寶器(就是這個鼎),放在宗廟中,獻給祖宗。」前面已經講過,可以用銅原料來做器的,除了君王外,大概就是那些貴冑世家少數人,而做一個將近80公斤的大鼎,可想而知這個家族的勢力及社會地位。
許多人到故宮參觀,喜歡看精美的玉器、瓷器,以及清宮留存下來的各種珍寶,而不喜歡走進青銅展間,因為展出的器物「似乎」與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無關,但是,看完「乃孫作祖己鼎」的介紹後,會不會有一些改變,例如,想知道故宮外購的一套半的「子犯龢鐘」,是關於晉文公的故事,有沒有想聽一聽王莽為什麼要在秦統一度量衡之後又再做了一個「嘉量」?想不想知道跟周公旦、姜子牙齊名的召公為什麼要做一個裝酒的「邵卣」,而裝的酒又是什麼酒呢?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青銅器,也都跟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有關,與我們的距離,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歡迎大家以後走訪故宮,千萬不要過青銅器展間而不入,否則就錯失太多「國之重寶」了!要知道,真正的「國寶」是不外借的喔!
首先我們先要確定幾件事,首先,人生而不平等,有人出生在貴族世家,有人生為平民百姓,因此,尋常百性和貴族世家,用的器物就不一樣,在古時的夏商周時期,一般人民家中的器皿多是用陶製的,而貴族家中,卻有可能用銅製的器物,大家可不要被在博物館中展覽的銅器那種黑黝黝的外形所騙,古代銅器製做好的時候,可是金黃色,閃閃發光,像黃金做的一樣,所以銅器又稱「吉金」。再者,夏商周時期,由於銅礦產量並不多,因此,擁有銅器者非皇親貴冑者莫屬,尋常百姓家中是幾不可能使用,而也因此,銅器多用在國家慶典及重要祭祀活動中,也就是左傳所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當時的國家大事,就只有祭祀與打仗,而祭祀活動的對象,除了祖先外,就也包括天地神明等,而青銅器作為祭器及禮器,就在這些場合中被使用。
問題來了,每次的祭祀活動,尤其是國家主辦的,動輒參加的人數可能高達千百人,在如此龐大的儀典中,肉品或菜蔬、黍稻稷粱及酒都是不可少的,後面三種先不看,光要煮肉,就夠傷腦筋了,那時候「灶」還沒有發現,所以一定是要找一個大鍋子,下面可以架柴燒,把肉煮熟,然後才奉給祭祀對象,在整個儀禮結束後,也不能排除這些肉要分給參加的貴賓,因此,這個可以用來烹煮的鍋子,可就不是一般的鍋子了。
有聽過台語講ㄉㄧㄚˋ?聽起來跟夏商周時期的「鼎」在發音上,還有幾分相近。沒錯,鼎絕對不會被排除用在古代祭祀活動的烹煮食物,有人會認為,鼎是銅做的,用來烹煮食物,是否會引起金屬中毒,這不在討論內,或許會吧,但古人沒有這種先進的知識,他們用鼎來烹煮食物,其主要目的是祭祀,對象是已死去的祖先,或天地神靈,並不一定真的會吃這些用鼎煮過的食物,甚至,也應該不會把陳放在宗廟內、用來祭祀天地神明、祖先的器物,真的用來煮肉吧?但是在一些出土的鼎中,也確實還可以看到烹煮過的痕跡,就可以證明,古人真的就是把這些黃澄澄的大型器物用於烹煮。
講了這麼多,就要要來介紹今天的主角,「乃孫作祖己鼎」是商後期的產品,它的體形碩大,是故宮四大巨鼎之一,重達79.65公斤,排名第二,它放在故宮三樓青銅器展間「吉金耀采」的入口處,做為整個展間極具異象的展件。
前面說過,青銅器剛製做好可是黃澄澄光亮光亮的,大家一定看過管樂演奏,管樂器那種光亮的樣子,就是當年青銅器的模樣,整排整排的擺在宗廟或祭祀場合中,是多麼的閃亮耀眼,多麼的壯觀。在「乃孫作祖己鼎」上有著美麗的獸面紋(古稱饕餮紋),來看下面這張局部放大圖。
在左圖的中間,這是一個典型的獸面紋,中間有一個凸起的棱柱,兩邊是對稱的圖案,這個棱柱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圓形的凸出點,這就是獸的眼睛,這兩個圓形凸點的斜下方又有兩個較小的凸點,是獸的鼻孔,鼻孔旁邊可以看到獸的小尖獠牙,棱柱的兩側是獸的身體,在這張圖中間向兩邊展開的尾部是向下捲,而在圖右側的另一組棱柱的兩邊,其尾部是向上捲起,造型很有藝術感。
這種獸面紋的設計,應該是與先民的圖騰崇拜有密切關係,也許是出自於先民對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恐懼,進而把從自然界觀察到的就繪製在器物上,一方面是崇敬,一方面也有藉這些獸來保護所要敬奉的食物。如果看官去故宮三樓的青銅器展間,每件器物上都會有不同的紋飾,特別是在商周時期,獸面紋是非常普遍被用在器身上。但是到周以後,獸面紋就不再呈現出像這裡的肅穆莊嚴的樣子,而是簡單化,用線條來表現,也不會給觀者太過於猙獰的感覺。
鼎,到如今都還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看到,君不見,信眾去寺廟崇拜,不就看到一個大香爐,其造型就是從鼎而來,只不過現代人為了不讓香火受雨熄滅,加上一個頂座,但三角柱、橢腹、口沿下及腹部都有紋飾,是否讓我們聯想到古時的鼎呢?
除了在寺廟中看到鼎的痕跡,除了台語也有ㄉㄧㄚˋ類似「鼎」的發音,而也符合與「鼎「同為烹煮器意義,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經常使用、聽到「鼎」這個字,例如,在選舉中,經常會聽到媒體報導,「該名候選人問鼎XX寶座的機率大增」,或者當我們承諾全力幫助別人時也會很有學問的講,「我一定鼎力相助」,也有強調某人說話的份量是「一言九鼎」,都可以顯示,這個離我們已經有數千年歷史,目前已不再使用的器物,其實不論年代久遠,都還蠻深入我們生活中。
講了那麼多有關鼎的內容,似乎都還沒有講到故宮這個「乃孫作祖己鼎」。在這個鼎的口沿內,有兩行11字的「銘文」,記載了這個鼎的由來。銘文又稱為金文,就是青銅器上的文字,從這些文字中,多少可以瞭解製作的背景,也因為這些背景,補充了那個時代正史記載的不足,例如從毛公鼎就可以知道周宣王在就位之初,王位不穩,是如何的倚重毛公替他治理國家,從「散盤」可以看出當時周天子的式微,連兩個小諸候國的土地爭端,貴為周天子都無法置喙等等,而青銅器可看之處也就在這些補正史不足的歷史記載。
「乃孫作祖己鼎」內的11字銘文是:「乃孫作祖己宗寶黹量匚(報) 賓」,匚(音方)是族徽,翻出來就是報的意思,而整句記載「你的孫子輩在己這一天,做了一個呈放美食的寶器(就是這個鼎),放在宗廟中,獻給祖宗。」前面已經講過,可以用銅原料來做器的,除了君王外,大概就是那些貴冑世家少數人,而做一個將近80公斤的大鼎,可想而知這個家族的勢力及社會地位。
許多人到故宮參觀,喜歡看精美的玉器、瓷器,以及清宮留存下來的各種珍寶,而不喜歡走進青銅展間,因為展出的器物「似乎」與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無關,但是,看完「乃孫作祖己鼎」的介紹後,會不會有一些改變,例如,想知道故宮外購的一套半的「子犯龢鐘」,是關於晉文公的故事,有沒有想聽一聽王莽為什麼要在秦統一度量衡之後又再做了一個「嘉量」?想不想知道跟周公旦、姜子牙齊名的召公為什麼要做一個裝酒的「邵卣」,而裝的酒又是什麼酒呢?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青銅器,也都跟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有關,與我們的距離,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歡迎大家以後走訪故宮,千萬不要過青銅器展間而不入,否則就錯失太多「國之重寶」了!要知道,真正的「國寶」是不外借的喔!
獸面紋又稱為饕餮紋,而「饕餮」是指一種有首無身的獸,饕餮紋一般以動物的面目形象出現,具有蟲、魚、鳥、獸等動物的特徵,由目紋、鼻紋、眉紋、耳紋、口紋、角紋幾個部分組成,在青銅器上做出這樣的紋飾,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