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9的文章

353年3月3日文壇一美事

圖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稧(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領(嶺),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這是王羲之在著名的「蘭亭集序」中的起手勢。人事時地物,交待的清清楚楚,這就是文人的手筆,只能說中文造詣太好了,加上王羲之又是大書法家,這篇已失傳的「蘭亭集序」就成了眾人在學寫書法時的重要摹本之一。 王羲之的作品都已經失傳,現今是找不到真跡的,因此歷代以來,不知有多書家留下摹本傳˙世,今天要介紹的是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唐代歐陽詢 手摹並刻石的「定武蘭亭」。 歐陽詢受命手摹「蘭亭序」並刻石後,置於唐學士院。安祿山內亂,皇室蒙塵,郭子儀在皇宮得到至塊歐陽詢臨本刻石,在至德(756年)初,把刻石運到靈武。五代梁朝時被移置到汴都,也就是今天的開封。西元946年,耶律德光入侵中原,佔領汴都,滅後晉,947年改國號為遼。但是耶律德光不施仁義,中原民變兵起,他不得已北歸,也帶走了這塊刻石,但因為耶律德光在欒城縣罹患熱病,不像病死在欒城,他死後,這塊刻石就遺失近百年。 直到西元1041年,這塊刻石又出現在欒城某處,定武地方官用重金買下此石,保藏於官庫。這就是後世所稱 的「定武本」,也稱「定武蘭亭」。定武,是今天的河北省定州市。後任的地方官薛師正,監守自盜,演出一場「狸貓換太子」。薛師正與其子薛紹彭(也是北宋的書法家)另外翻刻一石,存在府庫中,卻將真本藏在自家家中。薛師正父子在翻刻時,故意將原石「湍、流、帶、左、右」五字損壞一、二筆,以此做為判斷真偽的依據。因此,定武蘭亭有「損本」和「不損本」的分別,「損本」反而是真本,不損本反而是偽本。 宋徽宗大觀年間,宰相蔡京在官庫中看見「蘭亭石本」,也知道薛家藏有真本刻石,下詔索取。薛紹彭的兒子薛嗣昌不敢隱瞞,進呈宣和殿。之後,金兵入汴梁(今天的河南開封),把宮裡的珠玉珍寶劫掠一空,惟獨沒有損及刻石。留守汴梁的宗澤將刻石送給在揚州的宋高宗,宋高宗十分珍視。1129年金兵進逼揚州,宋室倉卒南渡,宋高宗命內臣將蘭亭刻石真本投於揚州石塔寺井中,本擬事後再取,但卻因宋高宗死後而無人知道此石的下落。 到了明代,揚州石塔寺僧人淘井,發現此碑,碑缺一角,此事被兩淮都轉鹽運使何士英知道,遂呈進皇上。皇上稱何士英天下

沒了文思的雅集

圖片
故宮現在展出的「以文會友-雅集圖展」中大致可以分成三個區塊來看,其一是以王羲之在西元353年3月3日舉辦的「曲水流觴」為後世創作雅集圖的原型,其二是北宋王詵在自家園林舉辦的「西園雅集」,其三是唐太宗在做秦王時建「文學館」,收聘賢才,以杜如晦、房玄齡等十八人為學士,又命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 即為「十八學士寫真圖」。從這幾個原型來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人多,王羲之的曲水流觴,總共有41人應邀參加,王詵則邀了15人,連他自己一共16人,而閻立本畫的「十八學士寫真圖」,顧名思意,也有十八人。因此,論到「雅集」,就應該要找人多人,而且這些人,必定都是當時代著名的文人、書畫名家、得道大師等所謂的「雅士」。但是,在故宮這此的展件中,不乏幾顆「彩蛋」,也就是說,策展人把這幾件作品列為「雅集」,但卻不一定與「集會」有關,接下來要介紹的就是一幅名為「 灞橋覓句」的小品畫軸。 作此畫作的是清朝的董邦達,董先生宦旅通達,於乾隆六年在編修「石渠寶笈」(記載清代內府收藏的歷代珍貴的書法和繪畫名蹟的專書)之際,奉命入内廷襄事,也參與過編修「西清古鑑」(清朝乾隆年間記錄清宮廷所藏古青銅器的譜錄),一生官運不錯。但是他也畫得一手好畫, 尤其以山水畫聞名,是當時一位頗有名氣的畫家,但是因為他忙於公務,畫畫,應該只是他的「副業」,他的畫風遠追   「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近學「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山水畫作品水墨疏淡,設色淡雅,用筆輕柔,皴法松秀,也因為他是從科考開始一步一步走的是文人從政的路逕,反應在他的畫中中,也多具文人情趣。 來看要介紹的這幅被故宮收錄在這次 「以文會友-雅集圖展」中的作品。在畫作的左下方看得見「臣董邦達恭畫」的題款,也就表明這有可能是董邦達因為乾隆的旨意而畫,也有可能是董邦達因為某事,畫了這幅畫進呈給乾隆。 我們仔細看這畫,可以看得見畫中的樹枝、樹梢上滿佈白點,而地上又是白白的,一定可以知道畫的是下雪時分,是冬日,滿山遍野都是一片白茫茫的。 您看,不止畫出樹枝上一點一點的白雪,也把在樹枝上的「積雪」畫出來,畫的很真實。而在更遠的山,整片看上去就一片白茫茫的,連山上的樹都看不見,可見雪下的真的很大,也刻劃出這縛畫傳達的溫度:冷。 在這麼冷的七氣裡,怎麼會有三個人在窄橋上?一人騎馬,一人擔著物品,一人手

李白在春天的夜晚做什麼?

圖片
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這篇小品文,如果沒有記錯,應該是小學進初中(以前是初中,現在是國中)那年暑假時唸的人生第一篇古文,一唸就喜歡上它。也沒什麼原因,就覺得那個氛圍好雅,想像在一片桃花、李花盛開的花園中,享受一場夜間的宴會,可能有音樂,有人詠詩,有人長歌、奏樂等等,真恨不得回去一趟。 台北故宮從十月展出「以文會友-雅集圖特展」,其中就有一幅清代冷枚所畫的「春夜宴桃李園序」作品,把當時的情景記錄下來。不過,李白是唐代大詩人,冷枚畫的「春夜宴桃李園」中無論卷棚屋頂、庭園假山,或是臨樓遠眺的高閣、瀕水遊憩的水榭,甚至石桌竹椅、窗櫺燈台,全是清代樣式。其中纖弱的女侍,更是典型的清代仕女。可見畫家落筆,純粹只是「借題發揮」,並未下考證功夫。這也是清代院畫的特色之一。 這幅畫的右下角清楚的有冷枚的落款:「臣冷枚恭畫」,左下角並有鈐印二章:「臣冷枚」、「夙夜匪懈」。是屬於具有「臣字款」的清院畫,是由清宮供奉的畫師所畫。我們查一下冷枚的資料,知道他在康熙時就甚為皇帝所重視,但是 到了雍正時期卻受到了冷落,被逐出宮廷畫院,雍正在位的十三年中,清宮檔案中沒有了冷枚的名字。冷枚離開宮廷,成為一名在野的畫家,冷枚多寄居於寶親王弘曆府中,等到弘曆即位,又再獲重視,而且乾隆還挺照顧他。通常, 宮廷畫家作畫都要經過以下幾道程序:皇帝出題目,畫家畫出樣稿呈覽,經過皇帝同意,然後才能再畫。但是,乾隆對冷枚的信任與偏愛,有時不再出題目,而是讓冷枚願意畫什麼就畫什麼,這樣畫家發揮的自由度就大一些。所以,我們在冷枚的畫中經常可見「臣冷枚恭畫」的落款。 在畫的左上方則是陳邦彥的題跋,李白「春夜彥桃李園序」全文,乾隆則在正中間題「妙」字,並鈐「乾隆御覽之寶」,可見這件也被乾隆所珍視。而這個「妙」字,也表示了這幅畫的身價。妙是品評書畫的一格,宋代黃休復在「益州名畫記」中,把畫分為「逸、神、妙、能」四格,此畫能被乾隆評為「妙」格,雖品位不高,但也有一定的身價。這幅畫用筆精工,顏色鮮麗,人物的姿態、衣著、景色上都畫得非常寫實自然,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景緻,完全體現了李白文章的內涵與意境。 這幅畫與故宮所藏的另一套「清畫院十二月令圖」中的二月頗為相似,都是畫月令之花朵盛開,而畫中的亭台樓閣,鞦韆,遠山等景,都是非常的精筆,在繪畫技法上,都是用近大遠小定點透視法來描繪景物與建築。就讓我們來細看一下這幅

大敵當前,還「賭」?

圖片
故宮博物院每年十月都會推出強檔展覽,今年也不例外,去年是繼再上一年「國寶展」的餘韻,展出「國寶再現」,頗獲好評,今年,迷們都在想,難不成還有「國寶三現」,沒想到推出的是還蠻貼近百姓生活的一個展覽,雖然還是以繪畫為主,但是,真的蠻貼近人民生活的主題。 我們從小到大,一定參加過不少聚會,舉例來說,一定參加國同學會吧,一定也應邀出席一些公、私性質的活動吧,那古人呢?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活動呢?今天要介紹的活動,是一場與國家興亡有關的活動,而活動的內容,卻是一場賭局,賭局下的注是一棟別墅,賭的方式是下一場圍棋,這個賭局被後人以「緙絲」的方式記錄下來。 先來看這幅畫,個幅畫名字叫「謝安賭墅圖」,謝安是誰,知道吧,就是東晉的宰相,也就是在淝水大戰,以極少的兵力戰勝號稱統有八十萬大軍進犯東晉的符堅,這個故事就被後人以緙絲的方式「畫」下來,為這一場極為重要的「歷史集會」留下美麗的記錄。 簡單說一下這個歷史故事。 這個故事是有典故的,典出「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列傳」。苻堅率百萬大軍來襲,全國震驚,當時的東晉孝武帝封謝安為征討大都督。他的姪子謝玄前來問計,謝安神態自若好像沒事一般,臉上也沒有露出一絲恐懼的顏色,只說:「我另有辦法」,頗有「老夫心中自有丘壑」的味道。謝玄也就再也不說什麼。只是,大軍壓陣,謝玄怎麼都放不開心,因此又來問計當何出,謝安卻率眾,並邀親朋好友一起去到去到鄉間的別墅。當親朋好友都來到的時候,卻見謝安與謝玄正在下棋,並且以別墅為賭注。謝安下了一陣子,大概是看出棋局的勝負,謝安就把下棋的事交給他的外甥羊曇,自己就出外游涉,一直到夜晚才回,這才授意各個將領,擔當職責。 前線打敗苻堅後,有驛站傳送的戰報送達,客人問他戰情如何,他若無其事緩緩地回答說:「小子們打敗了敵人。」棋下完後,謝安回到房間,心裡太過高興,過門檻的時候把木屐齒都弄折了都不知道。 「謝安賭墅」這幅未具名的緙絲畫,畫的就是以上的故事。在這幅畫中,中間兩位在下棋的就是謝安及謝玄,怎麼看的出來誰是謝安呢?看帽子,謝安當時可是督軍的元帥,官階高,戴的應該是「冠」,冠下面,有可能是一種當時很風行的「巾幘」,平民及武官都可戴。這場棋局中,謝玄持黑子坐左方,謝安持白子坐右方,我們看見謝玄下了一子,卻不離手,可見很謹慎,而謝安卻是把棋子夾在手中,以手軸支在桌上,一派輕鬆,就等謝玄一離手,謝安的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