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一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首詩中的名句,當然這首詩最後是在問,那邊有好酒。「清明」本來就是古人很喜歡拿來發揮的一個題材,不論是詩作或繪畫,而以此題材作畫,大家一定會想到「清明上河圖」,這在北宋(960-1126)是非常流行的題材,其中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最為有名。 張澤端以清明時節為引子,精描細繪汴京的民俗風貌,是寫實風俗畫的傑作,受到歷代喜愛,因而有許多仿本的出現。 光台北故宮就有八個版本,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是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 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 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 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 這幅畫運用中國畫法「散點透視」與西洋畫的視點固定在一定的「焦點透視」不同,這幅畫的「視點」是移動的,畫家採用俯瞰的角度來構圖,如同電影的鏡頭切換,讓我們從城外看到城內,從橋上看到橋下,縱觀汴河數十里,一覽京城全風貌,仿佛令人在讀北宋市民階層生活的偉大詩篇。 全作可分為五大段落, 小橋旁一隻小舢板栓在樹蔸上,幾戶農家小院錯落有序地分布在樹叢中,打麥場上有幾個石碾子,是用於秋收時脫粒用的,此時還閒置在那裡。羊圈里有幾只羊,羊圈旁邊似乎是雞鴨圈,彷彿圈里飼養了很大一群雞鴨,好一幅恬靜的鄉村圖景,牧童放牧,岸邊兒童放風箏,⽂士攜琴過 橋,一派悠閒時光。 一隊接親娶妻的隊伍,徐徐的從北邊拐過來,後面的新郎官騎著一匹棗紅馬,馬後面是一位挑著新娘嫁妝的腳夫、馬前一人抱著新娘的梳妝物品盒,前面一乘轎子應是新娘坐的,因為轎子的處面都用各種草木花卉裝飾著,此可謂「花轎」。轎子後面一挑夫挑著一擔魚肉、表示女方娘家祝福夫婿富貴有魚(餘)一列迎親隊伍,吸引許多人駐足觀看。 廟前的廣場搭起戲台, 台上演著三國演義中「貂蟬獻美人計」的故事,圍觀的人潮幾擠爆現場。 戲台前還有人為了爭位子(椅子)打起來了,路旁有人想要勸阻,似乎也沒有用,至於騎在驢唱看戲的朋友,對此這種爭吵的場面,也許看多了點也不在意,繼續看貂蟬。 畫師還把在野台戲前兩名打架的人都畫進去,真的是實實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