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楊貴妃侍駕的一趟旅行
安史之亂,一個混亂的時代,唐明皇在西元756年為避戰亂,逃離長安,遠走蜀地,但在入蜀前,在馬嵬坡(今陝西興平西北23里)為息眾怒,不得不縊死楊貴妃,一代佳人從此香銷玉殞,而唐玄宗只得一人孤拎拎的繼續這趟避難之旅,這趟行程卻留給後人作畫的題材,我們今日才看得到這幅由唐人所繪的「明皇幸蜀圖」。
看這幅畫有沒有跟看其他的山水國畫有些不一樣的感覺,就覺得它的顏色很漂亮,真的是青山綠水,如果不是避難,還真是把它當成「行旅圖」看待。不過也確實如此,清代內府特別為所藏非宗教類書畫編有著錄的專書,名為「石渠寶笈」,分為初編、續編、三編,而在三編中,就把這幅畫著錄為「宋人關山行旅」,但是乾隆題詩認為「此宋近乎唐」,後來就依近人考據,改名為「明皇幸蜀圖」,這是畫名的由來。
這幅畫的用色屬於標準的「青綠山水」,由於隋末唐初中土和西域、中亞間交通暢達,彼方盛產之石青、石綠顏料得以大量供應中原畫家,青綠山水得以自唐以後大為流行,而青綠山水亦在宋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到了宋代,青綠山水分為兩類,一類是繼承唐人勾勒填色,一類是綜合水墨皴法薄罩青綠。而到了元代,趙孟頫復興古法,略變宋人青綠山水,以符合文人趣味,對後世尤多啟發。來看一下這種石青、石綠在畫上的表現,是不是很漂亮!
回到畫本身,先看它的構圖,非常明顯的是以山水為主,人物鞍馬為輔,由於山水部分在全畫中所佔的比例居多,在構圖意識上可以視為轉化時期的畫作。在畫中,山川樹石都以細勁的線條勾勒,並以青綠赭石填染,與北宋在畫山上使用「皴法」來形容山峰的粗糙面,在這幅畫中,並沒有使用皴法,而是使用濃厚的彩染色,也由此可以看見「青綠山水」代表人物李思訓、李昭道父子,而也因為他父子二人為青綠山水畫的代表性人物,此畫亦有人認為是出自李思訓(或)李昭道之手,但是否屬實,至今仍有待證實。
既然是「明皇」,就知道是只唐明皇,一定會入畫,來找一下。在畫面的右下角有一隊人馬出現在峰間峻谷狹徑,正要踏入岸邊林間空地,領頭的一人身穿紅衣,騎著馬,那匹馬的鬃毛還梳成三個辮子,與畫中的其他人物相較,不論衣著、座騎等都明顯不同,他就是唐明皇。歷史記載:「出棧道飛仙嶺下,乍見小橋,馬驚不進」,畫的就是這景致。
在畫中央,松樹蔭下有一群商人,解鞍放騾,有些人正脫了上衣在納涼、休息,人如此,馬亦然,還有匹馬在地上打滾,可愛極了,也頗寫實。另外,在畫的左方還可以看到另一群行旅人物,或乘馬牽駝,負荷行於危險的棧道中,這豈不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以上是在畫面中比較容易看得到的群聚人物,在畫的右上方,還可以看到另外兩個騎馬的人行旅,正順著在山上的林道,緩緩的往下騎行,而順著林道一路往下看,就會發現畫家把上下兩路人馬,連在一起,也予人唐明皇等一行人是從上面騎馬而下,翻山越嶺,辛苦憊極,也更顯出安史之亂讓唐明皇落到何等的慘烈地步,而這一路就自然形成一個S形的畫面。
唐明皇逃避安史之亂於蜀,畫家要表現的,絕不是皇帝的車隊、馬隊,而是一個予人有所警惕的圖畫故事,因此有幾個要點是一定要表現出來的。
第一當然是主角唐明皇。可以看到他在畫中騎馬要過橋的時候,馬兒略有前抬兩腿,有不安、驚惶的味道,表示前路如何,不得而知,但翅連馬都有所警覺,人又怎能安心呢?看得出對於逃到蜀中後的前途大有不安的意境。
第二,畫蜀道的難行。這由畫面的右上一直延續道畫面左中,而唐明皇正巧居中,這一路的翻山越嶺,多辛苦的行程,也讓養尊處優的皇帝吃足苦頭。從畫面的右高處一路往下,畫家並有直接畫出路徑,而是藉著樹木的遮掩,讓觀者自己去想像,也是此畫表現的高明之處。宋代名畫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中就有這麼的記載:「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烟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雖然在這裡並沒有要表現高及遠,但卻同樣的表現出「山高路遠」的情境。
第三,官與民生活的不同。一般尋常行旅,累了,就可以找個地方鬆馳一下,馬兒也不例外,還可以就地打個滾,但是,皇家生活有其嚴謹,即便在逃難中,也還看的出明皇仍保持其一貫的優雅。兩相對照,在戰亂之中,人不分貴賤,逃命最重要。
這畫的場景複雜而又具體入微,構圖嚴整周密而又起伏錯落,筆法工整精細,色彩絢麗繽紛而且沈著調和,真是一幅好畫。此圖中山水、人物、駝馬的形體都是用線條表現,這種線條類似「春蠶吐絲」的畫法,剛勁且能表現出山石硬度,質感的「鐵線描」,在起筆時有明顯的提按,使線條顯得尤為有勁,具體而微的表現了蜀山的奇峭險峻,並在其中加入流泉瀑布,人物車馬等,畫面一下子就活潑起來,特別是明皇騎的那匹馬,就在要過橋前有點驚惶,畫出來就好生動,也反映出明皇的心境,是否也跟他的「三驄馬」一樣的驚惶不安。
畫的上半部,多用縱而綿長的線條來表現山峰的陡峭之勢,線條頓挫明顯,轉折方硬有力,在山峰中穿插一些用趨於平直線條所描繪的雲,拉開了峰與峰之間的距離,製造了良好的空間感。至於畫的下半部分多用平緩舒展的線條表現地面,這些線條與山峰的縱向線條構成的橫竪對比,使上下前後的空間得到了延續和呼應,遠山則採用舒緩而略有起伏的線條,它與雲的線條相統一使人產生山與雲相融的感覺,而將人的視線推向無窮的遠方,產生一種咫尺千里的視覺效果。
前面已說過,這畫是以青綠色為主要色調,再加上墨色、花青、汁綠等冷色,與畫中朱紅、赭石、胭脂等暖色形成對比,在濃重的青綠色彩中閃現出點點紅,黃的溫暖色光,畫面呈現出一派金碧輝煌的富麗氣象。部分山峰的石青色由於年代久遠而變得發黑,在明亮的白雲襯托下更顯得突兀高聳,使這幅畫顯得深沈華麗而有某種神秘感。
這畫採用全景式的構圖,把高峻的山峰、潺潺的泉水、曲折的山路、茂密的樹林、活動著的人物、馱馬等綜合到一幅畫面上,既詳細的描述了一個歷史事件,又充分發揮了作為一幅山水畫應有的審美功能。同時畫者對細節的描繪非常精準,充分體現了古代山水畫家想讓一幅畫具有「可遊、可觀、可行、可居」的暢神的功能(可居,在此就不必了,唐明皇他老人家可不想如此,趕緊入蜀避難為宜)。
就地理上來看,「明皇幸蜀圖」是描繪從陝西到四川,廣元到劍門關一帶。地理位置是在四川盆地的邊緣,多山也有江,而江離劍門關還有相當的距離。劍門下的小橋棧道都歷歷在目。畫面雲水盤遷,將山前的奇峰怪石與山後的清風白雲,山下的棧道流水進行虛實相間的對比處理,形成了山峰險峻巍峨,棧道曲折盤迂之勢,這樣既是寫實又跨越了空間。
這真是一幅美麗的畫,不論是「青綠山水」或是「金碧山水」都呈現出予人遐想的空間,看到一群人在山中行,而後面還不知道追兵有多遠,在狼狽中,還得顯出皇家的優雅,所有的細節,畫者都一一顧到。
目前故宮正在展出的「偽好物」主題展中,就有展出這一幅的「偽」品,也還是很精采,千萬別以為故宮怎麼在展「偽」品,其實是「偽」的「真品」,而這些畫都是精工繪製,精采至極,值得一看!
參考資料:
1. 故宮博物院
2. 百度百科:明皇幸蜀圖
這幅畫的用色屬於標準的「青綠山水」,由於隋末唐初中土和西域、中亞間交通暢達,彼方盛產之石青、石綠顏料得以大量供應中原畫家,青綠山水得以自唐以後大為流行,而青綠山水亦在宋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到了宋代,青綠山水分為兩類,一類是繼承唐人勾勒填色,一類是綜合水墨皴法薄罩青綠。而到了元代,趙孟頫復興古法,略變宋人青綠山水,以符合文人趣味,對後世尤多啟發。來看一下這種石青、石綠在畫上的表現,是不是很漂亮!
回到畫本身,先看它的構圖,非常明顯的是以山水為主,人物鞍馬為輔,由於山水部分在全畫中所佔的比例居多,在構圖意識上可以視為轉化時期的畫作。在畫中,山川樹石都以細勁的線條勾勒,並以青綠赭石填染,與北宋在畫山上使用「皴法」來形容山峰的粗糙面,在這幅畫中,並沒有使用皴法,而是使用濃厚的彩染色,也由此可以看見「青綠山水」代表人物李思訓、李昭道父子,而也因為他父子二人為青綠山水畫的代表性人物,此畫亦有人認為是出自李思訓(或)李昭道之手,但是否屬實,至今仍有待證實。
既然是「明皇」,就知道是只唐明皇,一定會入畫,來找一下。在畫面的右下角有一隊人馬出現在峰間峻谷狹徑,正要踏入岸邊林間空地,領頭的一人身穿紅衣,騎著馬,那匹馬的鬃毛還梳成三個辮子,與畫中的其他人物相較,不論衣著、座騎等都明顯不同,他就是唐明皇。歷史記載:「出棧道飛仙嶺下,乍見小橋,馬驚不進」,畫的就是這景致。
在畫中央,松樹蔭下有一群商人,解鞍放騾,有些人正脫了上衣在納涼、休息,人如此,馬亦然,還有匹馬在地上打滾,可愛極了,也頗寫實。另外,在畫的左方還可以看到另一群行旅人物,或乘馬牽駝,負荷行於危險的棧道中,這豈不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以上是在畫面中比較容易看得到的群聚人物,在畫的右上方,還可以看到另外兩個騎馬的人行旅,正順著在山上的林道,緩緩的往下騎行,而順著林道一路往下看,就會發現畫家把上下兩路人馬,連在一起,也予人唐明皇等一行人是從上面騎馬而下,翻山越嶺,辛苦憊極,也更顯出安史之亂讓唐明皇落到何等的慘烈地步,而這一路就自然形成一個S形的畫面。
唐明皇逃避安史之亂於蜀,畫家要表現的,絕不是皇帝的車隊、馬隊,而是一個予人有所警惕的圖畫故事,因此有幾個要點是一定要表現出來的。
第一當然是主角唐明皇。可以看到他在畫中騎馬要過橋的時候,馬兒略有前抬兩腿,有不安、驚惶的味道,表示前路如何,不得而知,但翅連馬都有所警覺,人又怎能安心呢?看得出對於逃到蜀中後的前途大有不安的意境。
第二,畫蜀道的難行。這由畫面的右上一直延續道畫面左中,而唐明皇正巧居中,這一路的翻山越嶺,多辛苦的行程,也讓養尊處優的皇帝吃足苦頭。從畫面的右高處一路往下,畫家並有直接畫出路徑,而是藉著樹木的遮掩,讓觀者自己去想像,也是此畫表現的高明之處。宋代名畫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中就有這麼的記載:「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烟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雖然在這裡並沒有要表現高及遠,但卻同樣的表現出「山高路遠」的情境。
第三,官與民生活的不同。一般尋常行旅,累了,就可以找個地方鬆馳一下,馬兒也不例外,還可以就地打個滾,但是,皇家生活有其嚴謹,即便在逃難中,也還看的出明皇仍保持其一貫的優雅。兩相對照,在戰亂之中,人不分貴賤,逃命最重要。
這畫的場景複雜而又具體入微,構圖嚴整周密而又起伏錯落,筆法工整精細,色彩絢麗繽紛而且沈著調和,真是一幅好畫。此圖中山水、人物、駝馬的形體都是用線條表現,這種線條類似「春蠶吐絲」的畫法,剛勁且能表現出山石硬度,質感的「鐵線描」,在起筆時有明顯的提按,使線條顯得尤為有勁,具體而微的表現了蜀山的奇峭險峻,並在其中加入流泉瀑布,人物車馬等,畫面一下子就活潑起來,特別是明皇騎的那匹馬,就在要過橋前有點驚惶,畫出來就好生動,也反映出明皇的心境,是否也跟他的「三驄馬」一樣的驚惶不安。
畫的上半部,多用縱而綿長的線條來表現山峰的陡峭之勢,線條頓挫明顯,轉折方硬有力,在山峰中穿插一些用趨於平直線條所描繪的雲,拉開了峰與峰之間的距離,製造了良好的空間感。至於畫的下半部分多用平緩舒展的線條表現地面,這些線條與山峰的縱向線條構成的橫竪對比,使上下前後的空間得到了延續和呼應,遠山則採用舒緩而略有起伏的線條,它與雲的線條相統一使人產生山與雲相融的感覺,而將人的視線推向無窮的遠方,產生一種咫尺千里的視覺效果。
前面已說過,這畫是以青綠色為主要色調,再加上墨色、花青、汁綠等冷色,與畫中朱紅、赭石、胭脂等暖色形成對比,在濃重的青綠色彩中閃現出點點紅,黃的溫暖色光,畫面呈現出一派金碧輝煌的富麗氣象。部分山峰的石青色由於年代久遠而變得發黑,在明亮的白雲襯托下更顯得突兀高聳,使這幅畫顯得深沈華麗而有某種神秘感。
這畫採用全景式的構圖,把高峻的山峰、潺潺的泉水、曲折的山路、茂密的樹林、活動著的人物、馱馬等綜合到一幅畫面上,既詳細的描述了一個歷史事件,又充分發揮了作為一幅山水畫應有的審美功能。同時畫者對細節的描繪非常精準,充分體現了古代山水畫家想讓一幅畫具有「可遊、可觀、可行、可居」的暢神的功能(可居,在此就不必了,唐明皇他老人家可不想如此,趕緊入蜀避難為宜)。
就地理上來看,「明皇幸蜀圖」是描繪從陝西到四川,廣元到劍門關一帶。地理位置是在四川盆地的邊緣,多山也有江,而江離劍門關還有相當的距離。劍門下的小橋棧道都歷歷在目。畫面雲水盤遷,將山前的奇峰怪石與山後的清風白雲,山下的棧道流水進行虛實相間的對比處理,形成了山峰險峻巍峨,棧道曲折盤迂之勢,這樣既是寫實又跨越了空間。
這真是一幅美麗的畫,不論是「青綠山水」或是「金碧山水」都呈現出予人遐想的空間,看到一群人在山中行,而後面還不知道追兵有多遠,在狼狽中,還得顯出皇家的優雅,所有的細節,畫者都一一顧到。
目前故宮正在展出的「偽好物」主題展中,就有展出這一幅的「偽」品,也還是很精采,千萬別以為故宮怎麼在展「偽」品,其實是「偽」的「真品」,而這些畫都是精工繪製,精采至極,值得一看!
參考資料:
1. 故宮博物院
2. 百度百科:明皇幸蜀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