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山,好雄偉啊!

以前,從來不覺得國畫有什麼了不起,不就畫嘛,每次去美術館,只好裝模作樣的走一遍,表示自己也是有文化水平的,至於故宮,二樓書畫那區,是一定刻意繞過去,都喜歡去看器物。直到開始接觸這領域後,方知國畫的偉大,特別是今天一位老師說過,不論書法或國畫,作品好不好,就看那枝筆及墨,頓時開悟,對啊,古早時代,古人畫畫,那有什麼顏料,靠的,不就是手裡那枝毛筆。線條的粗細、運筆的力道,筆尖、筆腹等,學問大了。當老師開始講畫時,更是想到,整個畫面,靠的就是畫家手裡的那一支筆,而陰影,明暗等效果,靠的也是筆上的技巧,真不簡單!

不來故宮,真以為故宮三寶是翠玉白菜、肉形石及毛公鼎,現在知道,故宮的鎮館三寶是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及李唐的「萬壑松風圖」,聽過喔!那先來看范寬的「谿山行旅圖」。

一定有看過國畫中的山水圖,但是除了這幅以外,可能也沒有跟這幅一樣的雄偉大山了,這山在這立軸中的比例,也太超過了,佔了全幅畫的三分之二強,在右手邊,用黃線把這幅畫區分為三個區塊,分別是前景、中景及遠景,遠景就那一座山。

既然山這麼大,就先來看這部分。有沒有發現這山上有樹,但是,看得出來是那種樹嗎,看不出來,就只是矮樹叢,而畫家就用毛筆在石頭上用較深的墨色點畫出矮樹叢。在那些樹叢的地方,是根本不會有人或動物的活動,也因此而彰顯出這山巔的孤冷,這些樹叢有點樹齡了,但就長不高,連樹根及樹枝都看不到。

再來看這山的表面,山面因為沒有樹木的保護,經年累月的遭受風吹雨打,被切割成一塊一塊的,畫家是用較粗的線條,勾勒出山石的輪廓,再用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岩石皺紋,刻畫出這座山的歲月痕跡,這種畫法就是中國繪畫中獨特的「皴法」(皴法:是表現山石﹑峰巒和樹身表皮的脈絡紋理的畫法)。也是用較粗的線條,巧妙的把一座山硬是「切割」成左右兩小山拱出中間主山堂堂的中立主峰,由小襯大,完全就靠幾筆線條,真的很厲害。

主峰的山巔及右邊略矮的山,范寬很技巧的畫出兩個凹陷的區域,中鋒上的凹陷處,讓人想到是否有巨猩端坐其上,望著下面的人,更顯威武 (純屬幻想),至於右邊較矮的山凹,可能是那流下瀑布的源頭。既然看到瀑布了,不得不佩服范寬,就用墨色的黑與一線留白營造出長長的水流效果,也因著這瀑布,讓整個巨石碑似的山峰,在堅硬的感覺中,多了一抹清涼與空靈。而瀑布後面的黑,更顯得這山裡面,不知還藏著什麼會讓我們驚訝之物。

再來看中景,中景就很豐富了。山巔的樹叢到這裡就看到有樹根,有樹葉、有樹枝,而且每棵樹的造型都不一樣,范寬一樣也是用毛筆畫出來的線條,表現出古樹與其枝葉那種凔勁。同樣的,這些樹長在岩石上,但這岩石的筆法卻與上面石頭的筆畫方向不一樣,上面石頭的筆法是用從上往下刷出來的效果,而下面的石頭的紋理卻是橫向的,而且從上到下,左半邊好像是被劈了一樣,很齊整的造成光滑半邊面。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筆觸的方向,上下不一樣。

當再把這畫的中左半邊加進來看 (下圖),就更有意思了。

有沒有看到三塊石頭中間,被水氣、霧氣所迷漫的一池水源,這水緩緩的沿階而下流,流到畫的下部,成為一道靜靜由東向一流的小溪。觀察畫中間部分,有水流穿過的兩塊石頭的紋理都是橫的,是畫家用筆橫的刷過去的,再加上右邊的大石左切面,似有斷裂的現象,與左邊的石頭連在一起,不排除兩塊原本是一快,可能由高處落下造成斷裂,恰巧落在下方的水潭中,造成了階梯式的水流,而這一切,不靠花花綠綠的顏色,只有筆法、墨色與線條,而主峰與中段兩塊石頭的中間,畫家則以留白形成水氣的迷濛,用以區隔出中景與遠景,而也把曝布與下面的潭水,以及靜靜在群山圍繞中的緩流小溪,藉著水氣的迷濛產生關聯。這是何等巧妙的佈局以及景與物的安排。

在山之巔(中景山石的右邊)、水之涯(溪道)畫家把「人的生命」畫進來了,在高處,可以看道至少四間連在一起的建築,既然有建築物,就有可能有人,有人就有生命存在。同樣的,在近景中,畫家也加入兩個人,一前一後趕著牲畜魚貫的從左向右行,即便在群山及溪旁行走,前面領路的,仍是身著短衫,看起來是走了很久,還蠻熱的,既然是著短衫,這畫的季節就是夏季囉!

觀察近景的幾塊石頭的紋理,有直有橫,同樣的,畫家也是用加粗的線條來表達石頭的裂縫,真的不得不讓我連想到中景與近景中的石塊都是從巨碑式的主山上掉落下來的,正好就區隔出近景、中景與遠景。即使主山是已是如此的雄偉,倘沒有發生落石,不是應該更加雄偉嗎?但因為崩裂,卻在山下形成更美的山中環境,與更美好的生命力表現,讓我們看到山石、水流、山道、房舍及人類活動的光景,這都是因為這山所帶來的,無形中,也藉此讓山本身就賦予生命來源的意涵。然而,要形成這一切,都必須經歷到光陰的流逝,至少,在山上蓋那幾棟房舍,也是需要時間的。

這幅畫是宋朝范寬的作品,流傳歷史不可考,連這幅畫是否確為范寬本人所為都曾有疑慮,然而,董其昌在詩塘肯定的題上:「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圖」,可以為證;復以1958年,故宮前副院長李霖燦先生,在畫的右方,很不起眼的,發現有「范寬」兩字款,從此更確定了它是范寬所畫。

范寬(約950年 - 約1032年),字中立,生於五代末,北宋著名畫家。因為性情寬厚豁達,不拘成禮,嗜酒好求道,時人呼之為「寬」,遂以范寬自名。范寬擅長山水畫,初與關仝、李成同為北方山水畫派三大主流,並列「北宋三大家」,後又與董源、李成並稱「宋三家」。2004年,美國「生活雜誌」把范寬評為「上一千年對人類最有影響的百大人物」中的第五十久名。

范寬不僅是宋朝的繪畫大師,畫作在汴京與洛陽間獲得極高好評,自宋代開始,就是畫家們學習和摹仿的對象,北宋後期的李唐好學范寬,其後又有南宋馬遠及夏圭等人學習李唐,使得整個南宋時期的山水畫幾乎系出范寬一脈,此後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浙派的戴進、清朝的「金陵畫派」,以至近代的黃賓虹等歷代大師,都受到范寬畫風的影響。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
2. 故宮書畫菁華特輯:p. 70-73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汪精衛送給日本的兩件國寶

北宋 定窯 白瓷嬰兒枕

唐 灰陶加彩仕女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