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聚會
您是所謂的「文人」嗎?什麼叫文人?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正本的解釋是「有文德的人」或是「讀書人或從事文學的人」。不管定義如何,這些人一定還是得要從事休閒育樂,那,現代「文人」的休閒活動大致如何呢?活動內容很多啦,有的有益身心,有的不好,不論是什麼,今天讓我們看一看古代的文人聚在一起做什麼。
這張圖,來頭很大,因為舊傳是宋徽宗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當時國家所成立的畫院(宣和畫院)中的畫師之作。在這幅畫上,有宋徽宗自己的題詩:「題文會圖。儒林華國古今同,吟詠飛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畫圖猶喜見文雄」。在畫的左邊也有為宋徽宗獨特的簽押,有人稱之為「天下一人」,不過似乎在典籍中也沒有太多的佐證,不過,辜且信之吧,不影響觀賞這畫。此外,畫的左上方還有當時的權相蔡京的題詩:「臣京謹依韻和進。明時不與有唐同,八表人歸大道中;可笑當年十八士,經綸誰是出群雄」。
再來看畫的構圖,整體來看,這畫在描述一群文人們在一起詠吟詩賦,或者進行琴棋書畫等文雅的活動,而不似我們今日聚在一起時,卻人人手拿手機,各自滑機。這些人聚會的地方,是在一個池塘的岸邊,這個地方被竹樹掩映,中間有一大桌,有人圍桌而坐,有人在友人身旁站立,似在交談,還另有兩人在左邊,也是在交談什麼事,另有一著冒者,手捧盆器,觀其身形,似在交待僕人當作的事。主桌外,畫面中另有兩桌,在畫上方樹下,有一石桌上置有古琴一隻,以及香爐一個,頗為符合古人彈琴時需有薰香相伴。靠近畫的下方,另有一桌,就是僕人們準備飲食的侍桌,還看到一個僕人似乎已經累的坐在一旁飲水了。
在這些人物中,從他們的頭飾,可以分為三類:有著帽者12人,有梳髮髻者一人,僕人造型7人,總計應有20人,好吧,戴帽者應就是文士,梳髻者一人在樹下與一名文士在對話,戴帽者手持一長竿與一梳髮髻者在對談,亦有僕人在回應文士的請求,或許是添加茶水,有僕人在席邊觀看有什麼需要做的(最右邊站立者),也有僕人正要奉上茶水,至於其他的僕人則在另桌烹茶(以前寫過。唐代喝茶的習慣與我們今日不同,茶葉是磨成粉末再沖水飲之,因此有一僕人拿著長柄杓子盛茶於帶小托盤的杯內,此種飲茶法亦稱之為「「點茶法」)。
至於主桌上就畫得非常豐富了,有堆高高的食物,有針對不同需求而設的杯盤器物,有酒壺,有桌花,等等。這些人,不論文士,僕役等,其衣著的質料看得出來很柔軟,從這裡,也可以斷這群人的社會地位,應該是屬於上層社會階級,而且在戶外聚會,矮凳還附有椅墊,一般尋常人家,是不會有如此設備,而就此點,也可以推斷聚會的地點有可能是在一專供文人雅士聚集的場所,而在左邊與另一文人談論,並手拿長竿者,似乎是今天這個場子的負責人。
幫他們遮蔭的竹樹葉是用雙勾,線條沈著簡勁,全畫設色古雅明麗而協調,樹石草木背景,都是用筆工整精細,畫的真是極為精妙。
毫無疑問的,這是在敘述一場文人的聚會,在這場聚會中,很可能是剛剛用完主餐,僕人們正在為這些「老爺」門預備茶水,接下去可能就會有吟詩作樂,而利用這段時間,一些人起身活動,順帶進行社交活動。
前面已經略提,究竟這幅畫是否出自於宋徽宗親作,還是由畫院中的畫師依據徽宗的指示所繪,大家可以再去細查其他相關的考證文章。
想到唐朝唐李世民當年網羅十八學士的情況,徽宗似也有自比於締造「貞觀之治」的唐太宗,同樣的網羅各方菁英,當然也包括畫院中優秀的畫師,所以他才寫下「多士作新知入彀,畫圖猶喜見文雄」,可以想見他的雄心壯志與得意之情。至於蔡將京的和詩,也是在徽宗的得意上,更是附和徽宗,「明時不與有唐同,八表人歸大道中;可笑當年十八士,經綸誰是出群雄」,似在說,唐太宗當年的十八學士有什麼了不起,徽宗時期各方人才來歸,這麼說,徽宗不樂壞了才是,有這麼多的英才願意投入朝廷,豈不間接證明自己的英明所致,以此捧宋徽宗,真是高手。
這幅畫雖名為「文會圖」,但是既然蔡京在題詩中有提到「可笑當年十八士」,也表示這幅畫多少與李世民當年開設文學館,羅致四方文士的主題有關。閻立本當年受命畫「「秦府十八學士圖」時,天下士大夫以入選為無上光榮,是為「登瀛洲」,因此有該畫又有名為「登瀛洲圖」及「十八學士的圖像」,自此以後,這一個題材即為各代畫家競相仿效,歷代多有傳本。所謂的十八學士是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十八人,為此,宋徽宗亦有「唐十八學士圖卷」並親題十八學士名。
除了「唐十八學士圖卷」,還有一作「宋徽宗畫唐十八學士圖卷」,兩幅與「文會圖」相比,無論人物形態、器物、樹石背景等盡皆相同,所異者唯筆墨有精粗之分,絹本有新舊之別。同時,三幅均有徽宗之題詩、簽押及蔡京筆跡,由構圖及文字內容推測,應是徽宗朝畫院的精工之作,而且是宋徽宗出的畫題,由畫院的畫師所為。本幅流露文雅氣息,足堪代表宋徽宗對畫院的要求與成果,無論在畫作品質或研究價值上,均屬難得之重要畫蹟。
參考資料:
1. 故宮博物院
2. 「昏君」與「奸臣」的對話――談宋徽宗「文會圖」題詩
一首以符合徽宗「瘦金體」書法的題詩,看上去應該出自徽宗之手,但跟這幅畫的構圖和院藏傳為〈宋徽宗十八學士圖卷〉、〈宋徽宗畫唐十八學士圖卷〉二圖之中段部分,
文會圖,圖中右上有徽宗題詩:「題文會圖。儒林華國古今同,吟詠飛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畫圖猶喜見文雄」。圖左中為「天下一人」簽押。左上方另有蔡京題詩:「臣京謹依韻和進。明時不與有唐同,八表人歸大道中;可笑當年十八士,經綸誰是出群雄」,此題位在徽宗簽押之上,與徽宗詩左右並列相對。
由圖中桌上描繪並排成套之碗托和茶碗數組,以及茶瓶置在方形炭爐上燒煮的方式,又從備茶童僕有一人手持長柄匙自茶罐向盞內酌茶末等,依此情況看來,可知描述的飲茶習慣是盛行於唐末五代以來至元明之際的「點茶法」。此圖如有祖本應在上述期間。然有學者認為除對圖中趙佶、蔡京之書跡可提出質疑外,細觀畫面下方有一侍者(右二),手持圓形器物,疑是始現於十四世紀前期之青花大盤。
這張圖,來頭很大,因為舊傳是宋徽宗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當時國家所成立的畫院(宣和畫院)中的畫師之作。在這幅畫上,有宋徽宗自己的題詩:「題文會圖。儒林華國古今同,吟詠飛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畫圖猶喜見文雄」。在畫的左邊也有為宋徽宗獨特的簽押,有人稱之為「天下一人」,不過似乎在典籍中也沒有太多的佐證,不過,辜且信之吧,不影響觀賞這畫。此外,畫的左上方還有當時的權相蔡京的題詩:「臣京謹依韻和進。明時不與有唐同,八表人歸大道中;可笑當年十八士,經綸誰是出群雄」。
再來看畫的構圖,整體來看,這畫在描述一群文人們在一起詠吟詩賦,或者進行琴棋書畫等文雅的活動,而不似我們今日聚在一起時,卻人人手拿手機,各自滑機。這些人聚會的地方,是在一個池塘的岸邊,這個地方被竹樹掩映,中間有一大桌,有人圍桌而坐,有人在友人身旁站立,似在交談,還另有兩人在左邊,也是在交談什麼事,另有一著冒者,手捧盆器,觀其身形,似在交待僕人當作的事。主桌外,畫面中另有兩桌,在畫上方樹下,有一石桌上置有古琴一隻,以及香爐一個,頗為符合古人彈琴時需有薰香相伴。靠近畫的下方,另有一桌,就是僕人們準備飲食的侍桌,還看到一個僕人似乎已經累的坐在一旁飲水了。
在這些人物中,從他們的頭飾,可以分為三類:有著帽者12人,有梳髮髻者一人,僕人造型7人,總計應有20人,好吧,戴帽者應就是文士,梳髻者一人在樹下與一名文士在對話,戴帽者手持一長竿與一梳髮髻者在對談,亦有僕人在回應文士的請求,或許是添加茶水,有僕人在席邊觀看有什麼需要做的(最右邊站立者),也有僕人正要奉上茶水,至於其他的僕人則在另桌烹茶(以前寫過。唐代喝茶的習慣與我們今日不同,茶葉是磨成粉末再沖水飲之,因此有一僕人拿著長柄杓子盛茶於帶小托盤的杯內,此種飲茶法亦稱之為「「點茶法」)。
至於主桌上就畫得非常豐富了,有堆高高的食物,有針對不同需求而設的杯盤器物,有酒壺,有桌花,等等。這些人,不論文士,僕役等,其衣著的質料看得出來很柔軟,從這裡,也可以斷這群人的社會地位,應該是屬於上層社會階級,而且在戶外聚會,矮凳還附有椅墊,一般尋常人家,是不會有如此設備,而就此點,也可以推斷聚會的地點有可能是在一專供文人雅士聚集的場所,而在左邊與另一文人談論,並手拿長竿者,似乎是今天這個場子的負責人。
幫他們遮蔭的竹樹葉是用雙勾,線條沈著簡勁,全畫設色古雅明麗而協調,樹石草木背景,都是用筆工整精細,畫的真是極為精妙。
毫無疑問的,這是在敘述一場文人的聚會,在這場聚會中,很可能是剛剛用完主餐,僕人們正在為這些「老爺」門預備茶水,接下去可能就會有吟詩作樂,而利用這段時間,一些人起身活動,順帶進行社交活動。
前面已經略提,究竟這幅畫是否出自於宋徽宗親作,還是由畫院中的畫師依據徽宗的指示所繪,大家可以再去細查其他相關的考證文章。
想到唐朝唐李世民當年網羅十八學士的情況,徽宗似也有自比於締造「貞觀之治」的唐太宗,同樣的網羅各方菁英,當然也包括畫院中優秀的畫師,所以他才寫下「多士作新知入彀,畫圖猶喜見文雄」,可以想見他的雄心壯志與得意之情。至於蔡將京的和詩,也是在徽宗的得意上,更是附和徽宗,「明時不與有唐同,八表人歸大道中;可笑當年十八士,經綸誰是出群雄」,似在說,唐太宗當年的十八學士有什麼了不起,徽宗時期各方人才來歸,這麼說,徽宗不樂壞了才是,有這麼多的英才願意投入朝廷,豈不間接證明自己的英明所致,以此捧宋徽宗,真是高手。
這幅畫雖名為「文會圖」,但是既然蔡京在題詩中有提到「可笑當年十八士」,也表示這幅畫多少與李世民當年開設文學館,羅致四方文士的主題有關。閻立本當年受命畫「「秦府十八學士圖」時,天下士大夫以入選為無上光榮,是為「登瀛洲」,因此有該畫又有名為「登瀛洲圖」及「十八學士的圖像」,自此以後,這一個題材即為各代畫家競相仿效,歷代多有傳本。所謂的十八學士是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十八人,為此,宋徽宗亦有「唐十八學士圖卷」並親題十八學士名。
除了「唐十八學士圖卷」,還有一作「宋徽宗畫唐十八學士圖卷」,兩幅與「文會圖」相比,無論人物形態、器物、樹石背景等盡皆相同,所異者唯筆墨有精粗之分,絹本有新舊之別。同時,三幅均有徽宗之題詩、簽押及蔡京筆跡,由構圖及文字內容推測,應是徽宗朝畫院的精工之作,而且是宋徽宗出的畫題,由畫院的畫師所為。本幅流露文雅氣息,足堪代表宋徽宗對畫院的要求與成果,無論在畫作品質或研究價值上,均屬難得之重要畫蹟。
參考資料:
1. 故宮博物院
2. 「昏君」與「奸臣」的對話――談宋徽宗「文會圖」題詩
一首以符合徽宗「瘦金體」書法的題詩,看上去應該出自徽宗之手,但跟這幅畫的構圖和院藏傳為〈宋徽宗十八學士圖卷〉、〈宋徽宗畫唐十八學士圖卷〉二圖之中段部分,
文會圖,圖中右上有徽宗題詩:「題文會圖。儒林華國古今同,吟詠飛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畫圖猶喜見文雄」。圖左中為「天下一人」簽押。左上方另有蔡京題詩:「臣京謹依韻和進。明時不與有唐同,八表人歸大道中;可笑當年十八士,經綸誰是出群雄」,此題位在徽宗簽押之上,與徽宗詩左右並列相對。
由圖中桌上描繪並排成套之碗托和茶碗數組,以及茶瓶置在方形炭爐上燒煮的方式,又從備茶童僕有一人手持長柄匙自茶罐向盞內酌茶末等,依此情況看來,可知描述的飲茶習慣是盛行於唐末五代以來至元明之際的「點茶法」。此圖如有祖本應在上述期間。然有學者認為除對圖中趙佶、蔡京之書跡可提出質疑外,細觀畫面下方有一侍者(右二),手持圓形器物,疑是始現於十四世紀前期之青花大盤。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