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
好,先來看構圖,這是觀賞中國劃畫的基本功。有人說,哇,山形好似一個S,維基百科不知是誰說的是一個十字形的構圖,都可以啦,別這麼在意誰對誰錯,重點是,如果說是S形,畫家是如何做成的。
與范寬一樣,這張圖可以分為前景、中景及遠景。先看遠景。
同樣是主山堂堂的巨碑式雄偉高山,可是畫家的山看上去就沒有范寬的那麼給人壓力,特別是山巔部分,可以看到一部大山似乎是裂成兩大塊(中間偏左部分),而最高的那地方,也許是個人眼睛看到心中想的不一樣,看上去就好像一頭獅子爬在高山上,跋的倒數第二行下面,就是獅子略凹的背部。
畫家用較粗的線條與筆觸在山頂鉤勒出它的稜線,在稜線上用短短的線線條表現出樹木,由獅子的頭部一直延伸到尾部,而整座山石,畫家在畫山最高部位的巖石時,用的是樹木把層次鉤勒出來,此外,畫家也以圓筆勾勒輪廓,中鋒、側鋒並用,再於陰暗面以濕筆皴擦,層層淡墨反覆地渲染,強化量體感,這種技法俗稱「雲頭皴」、「卷雲皴」,如此就真實地反映出沉積岩的地貌。但是到了主山正下方的位置時,則用更深的墨色及筆觸,營造出植物茂密的狀況,看上去,好像有什麼東西藏在樹叢中。另外,從高而下,可以明顯看出畫家畫的樹在輪廓上也越來越清楚,看得出來是一株沒有葉子的植物,其造型有如蟹爪般,張牙舞爪。在右手邊,山的下半部分,被一片留白所遮,看不清楚,但朦朦中,還是看得到有一直立高峰聳站在那兒,而不論是山、是山上的植物,都看起來顏色不那麼清楚,這就是畫家利用留白所造成雲霧的效果,也就是告訴閱聽人,這座山是處在一片雲霧中,而超出雲霧的山巔,則顯出山的高大,雲霧只能到半山腰。這種山腰隱於煙嵐中,如臨深山幽壑,以顯主峰雄偉氣勢的佈局,我們可以稱之為「高遠」。
畫的中段,也是最豐富的部分,從左到右,可以看到有水流、有山、有蟹爪式的樹,有緩緩一皆一階向下的水流,更可以在右邊看到亭台樓閣。
在左上方,畫家用淡淡的兩筆,配上霧氣,畫出兩座「遠山」,我們看這座眼前的高山就已經覺得很高很遠了,畫家卻讓我們看的更遠,更有距離感,重要的事,他只這麼輕輕的兩筆,加上留白的霧色,就營造出這種視覺效果,不覺得很厲害嗎?
畫家在左邊也利用墨色的深淺,以及圓弧的線條,搭配那遠遠的、在雲霧中的小山,營造出好像一片略為平坦的丘陵或平原,就是畫面左手邊順坡下流的小水流的水源源頭。水流順坡流下,畫家又在左下方,用獨特的皴法及較粗的線條,畫出兩個一前一後略像壽桃的山石,在壽桃山及位於中間那棵樹的中間,似乎就是近景某江水的源頭。畫家就是利用石頭、利用樹木,利用墨色、利用線條,再加上留白,也充份運用毛筆的中鋒及側鋒,在畫面中所呈現的,就只用毛筆來完成,可見古人是如何熟練的操用手中的筆。
在畫面的中間,畫家運用留白所造成的雲霧效果來告訴閱聽人,這座山是處在虛無飄緲間,頗有讓人雲深不知處的感覺。畫面再往右邊帶,又看見二疊的水流,夾在兩山縫間向下流。流到下面,右積成一小潭水,而是否左右兩處積水處,是否在中間的兩塊巨石後面是匯流在 處,才向左下流,就留給看畫的人更豐富的解讀空間。
在畫的右手邊,畫家為這山的靈秀之氣,增加了一些「人味」,人味就表現在那層層綿延的亭台樓閣,有房一定有人嘛,此外,畫家還在中間最右方畫了一座茅草屋,這座屋子的小,才襯托出後面用雲頭皴所畫出來山的高大與聳立。
總結中景,中景左方是一片曠野河谷,虛渺的遠山咫尺千里,是為「平遠」,其間一行旅人正從曲澗棧道一端越過小橋,欲達彼岸。而閱聽人正是透過「S 形」山勢引導,將視線從後方的主峰、山嵐,中景的樓閣、流泉、行旅等,順勢牽引至近景,空間鋪陳手法,是為「深遠」。
近景。前面講到「人味」,亭台樓閣只能臆測有人,在這幅畫中,最有「人味」的就在近景了。在畫面的右邊,我們看到一人獨自在江面上撐船往前行,不知他目的何在,但從方向來看,應該是要靠岸、上岸了,也許要回家了。而左邊,也有非常不容易看出來的一群旅人,正沿著極窄的棧道向前行,也許繞過這山,就回到家了。看得最清楚的,應該就是畫面中間略靠左的有四個人,父親剛剛從漁船上上岸,母親抱著幼小的嬰兒,旁邊是較大的孩子跟一隻小動物,在迎接父親的歸來,而略為隱在山邊的,就是用簡單線條所畫出來的房子,也是這家人安身立命之處。也許今天晚上又有鮮魚湯可吃了!
這是情節,而情節的表現,也許就是畫家想要表達的,他並沒有把人畫的很清楚,幾乎就是幾筆簡單的膽點,就畫出了畫中人專屬的故事,例如「漁船靠岸」、「漁人返家」等,就只是幾點加個線條,就完成了這幅畫的故事。
極少見的,畫家自己在畫的左邊署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畫」,所以我們就能確定這是郭熙的畫作,他畫的時節是早春,因此,流水、高山給我們的聯想就是中國北方冬天過後初春融雪的情景,行旅趁著融雪之際趕緊趕路,也許是要去做生意,而漁家則在寒冬過後,江面融冰後捕得肥美的魚穫,一家人得享大自然所賜的豐富,並享天倫之樂。在早春這個時節是充滿新生命的,不但山上的數叢長出新葉,還沒有長葉的枯樹,也即將再次綻放新生命,這是一幅充滿對新生命有盼望的畫,翅否也意味著,國家也如家園一樣。
「早春圖」是北宋畫家郭熙的代表作,為雙拼絹本水墨掛軸,繪於宋神宗熙寧5年(1072年)。郭熙除了不尋常的在左方署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畫」,並蓋有有「郭熙筆」長方朱印,這在古代繪畫中是不尋常的,但也省育大家確認畫的真偽之力。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