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秉燭夜遊」
小時候背過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就好喜歡它的內容,來回憶一下。
馬麟曾在南宋寧宗及理宗兩朝朝(1194─1264)的畫院為「祗候」,官沒有祖父及父親大,但是他的作品大量進呈君王貴族供玩賞或頒賜用,也算頗有成就的畫師。馬麟的作畫題材非常廣泛,畫人物對內心有生動的刻劃,花鳥寫生工緻細膩,觀察敏銳,山水畫以詩情畫意為主,筆墨繁簡適度,富有情致。這張紈扇上有名款「臣馬麟」,應為其流傳佳作。
南宋的畫風與北宋最大不同就是在於因為南遷了,北方的大山大水已不復見,反而看到的是南方的秀麗風光,當然畫風有所轉變,所以看慣了范寬之流的「谿山行旅圖」中的巨碑式山水畫的人,可能也會不習慣南宋這種重意境的畫法。
南宋遷都後,各地畫師亦隨政府移居至南方,高宗又重新建制畫院,但是院體畫則偏向是流行於宮廷的繪畫樣式,提倡寫生與詩意相結合,造型要求準確、工整、嚴謹;設色要求富麗、鮮豔,既重形式又強調法度與意境。
從畫作標題「秉燭夜遊」來看,假如您看到的是一群文人雅士,人人手執火燭一把,在花園中逛來逛去,還手指園中的繁花茂葉,再吟幾首詩以為樂,您會覺得這畫很好嗎?想當然耳,一定不會。馬麟就畫得很好,他利用室內的明亮來突顯對照室外的迷濛夜色以及在花園中的良辰美景,
藉此充份表現出皇室貴族的生活情趣與品味,這才達到「雅」的程度。室內陳設簡樸典雅,主人著素色長袍坐於太師椅上,觀賞庭院叢叢繁花茂樹,充份享受幽靜典雅的自然情趣。但卻又好像是在等什麼人一起來共度良宵,予人許多暇想空間。室外高架燭臺並列園中,燭光高照在茫茫夜色中,也顯出「夜」沒有那麼黑,是可以在室外非常悠閒的度過一個晚上。為表現夜景的迷濛氣氛,馬麟更將墨色分染成濃淡數層,呈現出宋代自然主義優雅的特色。屋裏內外侍者,皆頭戴烏紗字圖頭,衣摺細節簡略描寫。
宋室南遷後,看不見北方的高山峻嶺,卻在南風看到不曾看過的林園景致,而除了皇家御園,也更多在官宦顯貴的私人園林中,找到更多作畫的題材,而蘇杭一帶江南的園林,就是這些畫家經常流連之地,據說不下四十處。
一些文人畫家不但擅畫,更還親自參與園林設計,使得園林、文學、繪畫三者結合,透過畫作,更增藝術作品之美,也因為有文學(詩文)的加入,更使畫作從單純的「畫景」轉向「寫意」,甚至是因著某人的詩文作品才有接下來畫作的產生。馬麟這幅「秉燭夜遊」所繪景物應是取材於北宋蘇東坡(1036─1101)的「海棠」詩意:「東風渺渺泛崇光,雲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首絕句其造語絕妙,感情真摯,構思別緻,歷來膾炙人口,早在宋時已經廣為傳誦。蘇詩前兩句描寫季節時令與月夜,建築長廊的結構,並沒有正面描述海棠花。末兩句則以花擬人,因恐海棠花花睡去,刻意點燃高架燭臺,照耀海棠,藉此,主人也必須打起精神,不致睡去。東坡先生寫出對海棠花的深情厚意,是惜花、惜春,也是憐惜自己,大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而馬麟卻將它轉換成豪門貴族悠閒講究的浪漫生活情調,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值此時刻,景色明媚,百花爭放,正是賞心樂事之時,豈能虛度?畫家就以高明的構圖和集中的實景來抒寫情感(詩意),幅面雖小,內涵卻十分豐富。這畫有畫院師工整細緻的特點,又能保持生活氣息以及藝術的感染力,當我們觀此畫時,似乎可以聽見詩人在屋中吟詩,也能聽見晚風吹樹梢的聲音,更可以感受到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意境。
東坡被貶於黃州時,曾居定惠寺之東,雜花滿山,而獨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對此幽居獨處的海棠,遭受貶謫的東坡視為知己,乃作長篇讚賞之。而馬麟卻可以以此詩為本畫出如此高妙的作品傳世,倘能獲東坡先生親題,更當事佳話一段。
至於建築,「人」字形的屋頂,從上而下,兩旁伸展成長長的迴廊,再就是前方所圍成花木掩映的庭院花園。在隱密性的空間環境中,建築與園林形成了相互對應適於觀賞的畫面焦點。宋代飲酒、賦詩、宴樂,習為風尚,園林中多建有亭殿。此張畫主要的建築物旁加有檐廊、半亭的結構,這種例子比較少見,大概是因地形的限制,充份發揮擇宜安排的原則。廊檐作為室內交通孔道,兩旁門窗多做成密閉式,亦可隨意開閉;也有加欄杆、牆壁、廊柵成為半封閉的檐廊,正如此畫所繪。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
大塊假我以文章。
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 樂事。
群季俊秀,皆為惠連;
吾人詠歌,獨慚康樂。
幽賞未已,高談轉清。
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不有佳作,何伸雅懷?
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這裡面,又讓我想到大學時代跟著學長在淡水後山租了間農舍,真的來個現代版的「秉燭夜遊」,雖然沒有作詩,但內容也不俗啦。因此,「秉燭夜遊」一直是很吸引人的主題。在讀中國美術史的時候,還真看到南宋有位畫家馬麟,畫了一幅「秉燭夜遊」的團扇。今天就來介紹這畫。
如果有注意在「踩寶集」中所介紹的畫,一定會發現,今天的畫作,篇幅怎麼一下子小了很多。話要說到這畫家是南宋人士,南宋是在北宋被金人滅了後遷都今天的杭州,宋高宗承襲北送規制,也成立了宮廷畫院,名為「紹興」,而這位畫家就是在畫院中任職,而且官位還不低,做到祇候(總共有六個職等,待詔、藝學、祇候、供奉、畫學正、學生),不但他自己善畫,他還有個鼎鼎有名的畫家父親,他就是馬麟,他父親是馬遠,人稱「馬一角」以及因他畫樹株多用濃重的焦墨,畫樹枝多以瘦硬的筆勢往下方延伸、拖長,猶如長懸的屈鐵一樣,後人稱這種特色為「拖枝」,而他也因此被稱為「拖枝馬遠」。今天不介紹爸爸,要介紹兒子的畫。
南宋的畫風與北宋最大不同就是在於因為南遷了,北方的大山大水已不復見,反而看到的是南方的秀麗風光,當然畫風有所轉變,所以看慣了范寬之流的「谿山行旅圖」中的巨碑式山水畫的人,可能也會不習慣南宋這種重意境的畫法。
南宋遷都後,各地畫師亦隨政府移居至南方,高宗又重新建制畫院,但是院體畫則偏向是流行於宮廷的繪畫樣式,提倡寫生與詩意相結合,造型要求準確、工整、嚴謹;設色要求富麗、鮮豔,既重形式又強調法度與意境。
從畫作標題「秉燭夜遊」來看,假如您看到的是一群文人雅士,人人手執火燭一把,在花園中逛來逛去,還手指園中的繁花茂葉,再吟幾首詩以為樂,您會覺得這畫很好嗎?想當然耳,一定不會。馬麟就畫得很好,他利用室內的明亮來突顯對照室外的迷濛夜色以及在花園中的良辰美景,
藉此充份表現出皇室貴族的生活情趣與品味,這才達到「雅」的程度。室內陳設簡樸典雅,主人著素色長袍坐於太師椅上,觀賞庭院叢叢繁花茂樹,充份享受幽靜典雅的自然情趣。但卻又好像是在等什麼人一起來共度良宵,予人許多暇想空間。室外高架燭臺並列園中,燭光高照在茫茫夜色中,也顯出「夜」沒有那麼黑,是可以在室外非常悠閒的度過一個晚上。為表現夜景的迷濛氣氛,馬麟更將墨色分染成濃淡數層,呈現出宋代自然主義優雅的特色。屋裏內外侍者,皆頭戴烏紗字圖頭,衣摺細節簡略描寫。
宋室南遷後,看不見北方的高山峻嶺,卻在南風看到不曾看過的林園景致,而除了皇家御園,也更多在官宦顯貴的私人園林中,找到更多作畫的題材,而蘇杭一帶江南的園林,就是這些畫家經常流連之地,據說不下四十處。
一些文人畫家不但擅畫,更還親自參與園林設計,使得園林、文學、繪畫三者結合,透過畫作,更增藝術作品之美,也因為有文學(詩文)的加入,更使畫作從單純的「畫景」轉向「寫意」,甚至是因著某人的詩文作品才有接下來畫作的產生。馬麟這幅「秉燭夜遊」所繪景物應是取材於北宋蘇東坡(1036─1101)的「海棠」詩意:「東風渺渺泛崇光,雲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首絕句其造語絕妙,感情真摯,構思別緻,歷來膾炙人口,早在宋時已經廣為傳誦。蘇詩前兩句描寫季節時令與月夜,建築長廊的結構,並沒有正面描述海棠花。末兩句則以花擬人,因恐海棠花花睡去,刻意點燃高架燭臺,照耀海棠,藉此,主人也必須打起精神,不致睡去。東坡先生寫出對海棠花的深情厚意,是惜花、惜春,也是憐惜自己,大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而馬麟卻將它轉換成豪門貴族悠閒講究的浪漫生活情調,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值此時刻,景色明媚,百花爭放,正是賞心樂事之時,豈能虛度?畫家就以高明的構圖和集中的實景來抒寫情感(詩意),幅面雖小,內涵卻十分豐富。這畫有畫院師工整細緻的特點,又能保持生活氣息以及藝術的感染力,當我們觀此畫時,似乎可以聽見詩人在屋中吟詩,也能聽見晚風吹樹梢的聲音,更可以感受到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意境。
東坡被貶於黃州時,曾居定惠寺之東,雜花滿山,而獨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對此幽居獨處的海棠,遭受貶謫的東坡視為知己,乃作長篇讚賞之。而馬麟卻可以以此詩為本畫出如此高妙的作品傳世,倘能獲東坡先生親題,更當事佳話一段。
至於建築,「人」字形的屋頂,從上而下,兩旁伸展成長長的迴廊,再就是前方所圍成花木掩映的庭院花園。在隱密性的空間環境中,建築與園林形成了相互對應適於觀賞的畫面焦點。宋代飲酒、賦詩、宴樂,習為風尚,園林中多建有亭殿。此張畫主要的建築物旁加有檐廊、半亭的結構,這種例子比較少見,大概是因地形的限制,充份發揮擇宜安排的原則。廊檐作為室內交通孔道,兩旁門窗多做成密閉式,亦可隨意開閉;也有加欄杆、牆壁、廊柵成為半封閉的檐廊,正如此畫所繪。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