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鷓?棘雀?是那兩種鳥啊?

一系列寫國畫中的山水畫,今天來寫一幅花鳥畫,不過,講到花鳥畫,大家可能會直接聯想到顏色很漂亮,很工筆的花鳥畫,大家先來看這幅畫好了。

在介紹這幅畫之前,先來介紹一下一幅國畫的組成。除了畫本身(畫身部分我們稱之為「畫心」,也就是整幅畫的重心所在,當然也有些畫,它的題跋比畫更具可看性),在畫的上方,我們看到兩款「題跋」,分別是宋徽宗用楷書題的「黃居寀山鷓棘雀圖」,以及清高宗以行書御題的一首詩「棘雀愛卑栖,山鷓喜清廓。雀在高棘,。鷓步低泉壑。圖之素絹中,短言識其畧。常聞古人云,君子慎所托。」而這兩個題跋所在的位置,稱之為「詩塘」。

在畫的下方,我們還看到另外三個題跋,分別是梁詩正、勵宗萬及張若靄三人為「和」乾隆的題詩所作的題跋,因此他們三人在題完後記下「臣XXX恭和」,這三篇題跋所在的位置稱之為「下邊幅」。
當然一幅國畫的裝裱很有學問,記得裱完畫,要捲起來的時候有兩根棍子,總稱為「畫杆」,又分為畫上端較細的叫「天杆」,下端較粗的叫「地杆」。

除此之外,還有上隔水,下隔水等,就不多講了。應用在這幅畫中,就以上的就可以了!

在這幅畫中,很明顯的主角就是那隻站在水邊岩石上的山鷓及岩石邊的有數隻麻雀停憩的荊棘。而整個畫面給人的感覺就是「動靜兩相宜」。

在畫中,動的有山鷓及那幾隻或飛、或鳴或俯視下方的麻雀,而主角山鷓,則是屈身、伸頸,欲飲溪水解渴,而且山鷓在下,群雀在上,一高一低,搭配的非常好。


而代表「靜」的就是畫面中的荊棘竹葉及鳳尾厥,還有在溪邊倚石而立的兩堆草,看它們的方向,有的枝葉向左,有的向右,看得出來是處於無風狀態,其枝葉自然舒展的姿態,非常的雍麗,而在一動與一靜中的整體搭配,就給人一種不被打擾的寧靜氛圍,此時如果我在這場域中,只要安靜靜坐一旁,相信所有的禽類都不會有被打擾的感覺。



再來仔細點看畫中的山鷓,它的身體幾乎是橫貫整個畫面,而它的喙尖與腳部,被畫者施以硃砂洗染,同樣的手法也用在鳳尾厥的葉端,在畫中是十分的明顯可見,這算是一種在當時比較少見的古樸畫法,可見於晉朝的顧愷之及唐代的閻立本的畫作中。

用來突顯山鷓的就是巨石土坡、麻雀、荊棘、厥竹等,滿滿的在畫的中心位置上,也因為如此,似也形成了一條在北宋時代常見的中軸線構圖法,顯室畫者有意營造一種呈現唐代花鳥畫古拙卻又華美的意境。

畫中的大石塊,並位使用那種特別的皴法,而是以焦墨逆筆乾擦來表現石塊的陰陽凹凸面,這代當時是非常少見的畫法。至於樹幹部分,並未使用雙鉤化法,而只用赭石加墨實畫所致。

還是再來看一下這幅畫的裝裱,在軸的上下兩端,有黃絹裱頭,上方詩塘的位置有宋徽宗的題跋在題跋之下,有「宣和」及「政和」兩個騎縫印,如果是在天頭安裝橫掛,地頭安上木軸,便應是標準的「宣和裝」了,但是有否發現,宋徽宗的題跋文字方向是橫向文字,據說是為了把此畫當成手卷一樣展閱之故。

那這幅畫是出於那位大師之手呢?中國繪畫史中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兩派花鳥畫的不同畫風的歸類法,而黃家富貴,說的就是黃筌及黃居寀父子。黃居寀(西元933-993年以後),是四川成都人,字伯鸞,五代花鳥名家黃筌之子,繼承其父「雙鉤填彩」的風格,而黃筌父子之畫也是宋初圖畫院品評畫藝優劣的標準。黃筌最擅長用勾勒法作畫,就是先以細淡的墨線勾畫出所要畫的花鳥的輪廓,然後填以色彩,以著色為主,這種畫法,給人一種富麗工巧的感覺。同時黃筌愛畫名花異草,珍禽奇鳥,寓有富貴吉祥的含義。黃居采則是子承父風,更加宏揚工細、逼真的勾勒填彩畫法,因此黃氏父子的畫風被稱作「黃家富貴」,而且風靡後代畫院,流風不絕。至於「徐熙野逸」則在下次介紹他的畫作時再講了!

黃居寀畫山鷓、山麻雀表現出他對觀察與描寫更為詳細生動,且對動植物生態有較深入的研究。因為山麻雀並非一般之麻雀,外形上其臉頰無黑色斑點,習性上不像麻雀喜歡棲息在人類房舍附近,或開發區週邊。故山鷓配以山麻雀,不但合乎其自然生態,也有遠離塵囂的寓意。

最後把乾隆的御題詩及三位大臣努力的和詩一併錄於後,大家參考,看看是誰的詩作的好。

乾隆御題詩:
棘雀愛卑棲,山鷓喜清。雀在高棘枝,鷓步低泉。圖之素絹中,短言識其。常聞古人云:君子慎所


梁詩正恭和詩:
斥鷃守藩籬,鷦鵬俯寥。大小隨所如,寧須限丘。閒尋逍遙義,雀鷓得其。翾飛髙下間,畫手偶然



勵宗萬恭和詩:
麼禽羽毛族,所志在遐,唶嘖棲棘叢,鉤輈啼澗,瞻彼鸞鳯羣,翱翔逞雄,振翰乘春風,上林欣有


張若靄恭和詩:
鵬鷽同一飛,天宇本澄,潔露飲朱草,明霞餐黛,期不愧鴛鸞,何致哂渠,髙卑慎自處,含毫有深



註:張若靄是清代橫跨康擁乾三朝明相張廷玉的兒子,有其父,其詩文亦應不賴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汪精衛送給日本的兩件國寶

北宋 定窯 白瓷嬰兒枕

唐 灰陶加彩仕女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