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五彩龍鳳桃實式瓷酒壺

酒壺,在故宮的展品中,應該是很稀鬆平常,但是當我在故宮看到這個壺時,真有點吃驚,不只是它的造型與外表,而是它運用了物理學中的「連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所製造出來的。有點嚇人。


這個壺的造型其實也沒這麼難解釋,就是一個桃實的造型,在燒製後的釉面上,模仿桃實,彩繪各樣色彩後再次烘燒,它的紋飾很特別,一側繪有花鳥,一側圖繪四爪雲龍與鯉魚,壺身上還附有立體的桃葉裝飾,把手與壺口皆以黑釉彩繪。這種燒製法,應該是屬於釉上彩。

您一定會說,那沒什麼特別的啊,故宮裏有更多比這件具有更好燒製技術的瓷器,特殊在那裏?

請再看另一張圖,您就明白了。


看出來了嗎,一個壺一定有把手,有壺嘴,也「應該」會有壺蓋,用來注水,但是,這個壺沒有壺蓋部分,從那裏注水呢?

答案揭曉,從底部。

在壺的底座有一個除壺嘴外,唯一能入水入的通道,它看上去是像梅花形狀的的小孔,而且它是不封孔的,將水順著梅花孔注入壺內(這時候壺身是倒著的),奇怪的事發生了,水並沒有從壺嘴流出來。將壺身擺正後,水也並沒有從壺底的梅花孔流出來,但是如果將壺身輕輕傾斜,水反而能從壺嘴正常的流出。如果注入的是酒,這什候就可以湊著壺嘴喝酒了!

說穿了,就是這個原理不就是我們都知道的「虹吸效應」(Siphon-Effekt),真正困難的是整個壺的燒製過程。這種壺有個名稱,叫「倒流壺」,它的燒製比較麻煩。它總共有三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分開來燒製,三道工序都完成後,才依次把它們連接起來,組成構造精巧的「倒流壺」。

如果不聽導覽,您從這個壺前面走過去,看到說明牌上寫的「清 五彩龍鳳桃實式瓷酒壺」,可能一點感覺也沒有,但是知道這個壺的特別之處後,您不禁會問,哇,我們的老祖先這麼早就有這種技術了。其實,這個壺是清朝時燒製的,但「倒流壺」的源起可是能再往前推到宋朝,而到了元代,這種技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清代所製作的,都已經是沿襲舊制,不算什麼了。

參考資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汪精衛送給日本的兩件國寶

北宋 定窯 白瓷嬰兒枕

故宮第一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