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朋友畫的一幅名畫

光看這幅畫上的印章,就知道它大有來頭,再看畫者,是大書法家趙孟頫,更有可看性。這是一幅手卷,高約28.4公分,長約90.2公分,說實在的,不算大,還有更長的,例如清明上河圖。通常看一幅手卷,展開後,就以大約兩肩寬度的幅度逐次展開畫作,分段來觀賞,趙先生這幅畫也不例外,我們也就分段來看。 在畫中很明顯的看出三部分,右邊是以一座尖尖的山為主體(以下稱右段),中景當然就是多種類的植物(以下稱中段),左邊則是一座像饅頭的山及它前面的點景(以下稱左段)。 有沒有發現,右段山的距離,離觀者視點好遠,在中段則看到不同種類的樹及向後延伸的遠景當我們看到左段時,左段中又分出近、中、遠三景,近景看到是樹及部分景點,中景看到被樹叢包圍的屋舍,更遠則是那座看起來像饅頭的山。至此,我們真是被畫者帶著從近到遠,又從遠到近,真個是在體會什麼是中國繪畫中的「深遠」。 接下來,就一段一段的來細看這幅畫。 從右邊看進來,除了最明顯的山外,就看到一片澤地、尖山、不同的樹木及在水域中打魚的船家。高尖的山畫得與北宋那種巍巍然的巨山不同,這座山名為「華不註山」,看它的山面,趙先生用的是解索皴法來表現其山石的凹凸,在山腳下,有著煙雨濛濛的水氣,間隔了在我們面前的一排杉樹,葉子看上去還算綠,有別於在它更前面,已經落葉掉盡的樹木,妙的是,趙先生用三棵樹及兩棵樹分別錯置兩處,與後面的杉樹帶動了觀者的視覺動線,而那兩株樹的樹枝方向則帶著觀者看到在水澤中的船家,這船家及船一定在這畫中有它的意義。如果這山是畫中國北方的山,那中國的北地風光,如何能有又山又水在同一畫面中?這華不註山是在山東,山東濟南是有大明湖,但是,不記得大明湖後面有座華不註山啊!是趙先生畫錯了嗎?不,趙先生是南宋人士,在北方元朝大都作官,這幅畫是他畫給他的好朋友周密,週密祖籍山東,但卻在南方居住,未曾看過故鄉風光,然而趙先生卻正好相反,出生在南方,卻在北方做官,因此,華木註山對他來說是熟悉不過,然而,元代的畫風與宋代不同,不像宋人那麼追求真山真水,卻注意自己的「有筆有墨」,這也是大家所講的「宋人丘壑」與「元人筆墨」,也就是宋人愛大自然勝於筆墨,而元人則正好相反。 趙先生又是元代畫家中的代表人物,也是銜接宋代與元代繪畫的靈魂人物,他不但書法好,二是元代第一個接櫫「書法入畫」的畫家,餅摒除宋代院畫派的纖巧卑瑣,作畫首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