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年3月3日文壇一美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稧(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領(嶺),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這是王羲之在著名的「蘭亭集序」中的起手勢。人事時地物,交待的清清楚楚,這就是文人的手筆,只能說中文造詣太好了,加上王羲之又是大書法家,這篇已失傳的「蘭亭集序」就成了眾人在學寫書法時的重要摹本之一。

王羲之的作品都已經失傳,現今是找不到真跡的,因此歷代以來,不知有多書家留下摹本傳˙世,今天要介紹的是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唐代歐陽詢手摹並刻石的「定武蘭亭」。

歐陽詢受命手摹「蘭亭序」並刻石後,置於唐學士院。安祿山內亂,皇室蒙塵,郭子儀在皇宮得到至塊歐陽詢臨本刻石,在至德(756年)初,把刻石運到靈武。五代梁朝時被移置到汴都,也就是今天的開封。西元946年,耶律德光入侵中原,佔領汴都,滅後晉,947年改國號為遼。但是耶律德光不施仁義,中原民變兵起,他不得已北歸,也帶走了這塊刻石,但因為耶律德光在欒城縣罹患熱病,不像病死在欒城,他死後,這塊刻石就遺失近百年。


直到西元1041年,這塊刻石又出現在欒城某處,定武地方官用重金買下此石,保藏於官庫。這就是後世所稱的「定武本」,也稱「定武蘭亭」。定武,是今天的河北省定州市。後任的地方官薛師正,監守自盜,演出一場「狸貓換太子」。薛師正與其子薛紹彭(也是北宋的書法家)另外翻刻一石,存在府庫中,卻將真本藏在自家家中。薛師正父子在翻刻時,故意將原石「湍、流、帶、左、右」五字損壞一、二筆,以此做為判斷真偽的依據。因此,定武蘭亭有「損本」和「不損本」的分別,「損本」反而是真本,不損本反而是偽本。

宋徽宗大觀年間,宰相蔡京在官庫中看見「蘭亭石本」,也知道薛家藏有真本刻石,下詔索取。薛紹彭的兒子薛嗣昌不敢隱瞞,進呈宣和殿。之後,金兵入汴梁(今天的河南開封),把宮裡的珠玉珍寶劫掠一空,惟獨沒有損及刻石。留守汴梁的宗澤將刻石送給在揚州的宋高宗,宋高宗十分珍視。1129年金兵進逼揚州,宋室倉卒南渡,宋高宗命內臣將蘭亭刻石真本投於揚州石塔寺井中,本擬事後再取,但卻因宋高宗死後而無人知道此石的下落。

到了明代,揚州石塔寺僧人淘井,發現此碑,碑缺一角,此事被兩淮都轉鹽運使何士英知道,遂呈進皇上。皇上稱何士英天下清官,賜其石攜歸東陽。接下來的故事就是傳說了。相傳明代萬曆年間,東陽縣令黃文炳特地去何家參觀這塊珍貴的刻石,告辭時,卻意欲將此刻石據為己有,但是何家那裡肯依,黃文炳惱羞成怒竟將刻石從轎子中摔出,以致刻石斷裂為三。此後刻石一直由何氏子孫按孟、仲、季三房分開保存著。每20年一次的修族譜時刻,才會將將三石合而為一,用宣紙拓印,饋贈親友。而這段歷史,也記載於紹興金石家顧燮光(1875—1949)所著「夢碧簃石言」中冊「東陽何氏蘭亭」。

「定武蘭亭」一共有三個原石拓,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元朝柯九思舊藏本,上有清王文治題「定武蘭亭真本」,最重要的依據就是「湍、流、帶、左、右」五個字是損壞的,另外,定武蘭亭相傳是唐歐陽詢根據王羲之的真跡臨摹上石,在第十五行末「不」字的右方,有一小「僧」字,北宋亡,此石亦散失,僅有宋拓本及翻刻本傳世。故宮收藏的這版,也被柯九思收藏過,也是屬於「損本」,可以稱之為「五字損本」,是能能確認原石拓本

學界一直也有個爭議,「先有蘭亭詩,還是先有蘭亭集序」。我們只知道,王羲之在當天的集會後寫下這篇「蘭亭集序」後,後來怎麼看都覺得不滿意,但是重寫了很多次,都沒有當天酒後寫下的好,因此也就作罷,不再重寫。不過值得一提的,王羲之在曲水流觴,文人雅士競逐吟詩做對,各顯文采的當下,是用什麼好筆、好紙寫下這篇序文。跟據太平廣記中的記載,王羲之「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皆別體,就中之字最多。」

這場集會,連王羲之在內一共有四十二人參加,除了王羲之做序,寫序之外,當天一共集得幾篇文章或詩作呢?根據明益宣王重刻大蘭亭圖卷中的截圖,我們得到一些數據:


有11人作成詩兩篇,有15人作成詩一篇,有16人是沒有成詩,算一算,縱共是42人,作成的文章合計有37篇,加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裝釘成冊,以為紀念。不過,事實上,這本紀念冊真的就找不到了,只能說,可惜!上圖中比較有意思的是在水亭中據案倚欄而看的應該就是王羲之,因為他的眼中正在看河裡面的兩隻鵝,也因此有「羲之觀鵝」的說法,畫家是因為知道王羲之喜歡鵝,所以特地把兩隻鵝畫進去,誰知道當時有沒有鵝!另外,題跋中最後一句「一十六人詩不成各飲酒三觥」,很多人會問,是作詩不成才能飲酒還是作不成詩飲酒?其實這個問題不在於有沒有喝到酒,而是為什麼要飲酒。有佳作,眾人皆曰好,飲酒一杯,眾人都帶著敬佩的眼光,看著詩人一飲而盡,何等風光。但作詩不成,在眾人一片叫罰中飲下三杯酒,當事者心中一定也不好受。何況,李白有云,值此良晨美景,「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這是被「罰」,而不是「福」。文人很愛面子的,被罰酒,其實是沒什麼好驕傲的!

講完了「蘭亭集序」的身世,就來好好談一下這場名震古今的聚會。這場集會是王羲之主辦,一共邀了四十一人,在西元353年的3月初3,在蘭亭這個地方,進行一場「修禊」的活動。什麼是「修禊」?是一個古代濯除不潔的節日,日期就定在陰曆三月上巳日,上巳日又是什麼?上巳日俗稱三月三、三月節、三日節,有兩種意義,第一種意義,這個節日在漢代以前是很獨特的風俗節日,它同時是政府為男女青年舉辦的狂歡節,男女於戶外各自約會,在河邊的男男女女除了臨水沐浴,聚會期間的私情歡愛並不算違反常禮規範。第二種意義是祓禊的日意思,就是在春浴日這一天,人們可以藉著春浴祓即祓除疾病,清潔身心。禊就是修整、淨身,又有驅除災厄的意思。修禊之事,既是清潔身體,也有去除身上的晦氣的意思。

一般人,很可能找個有溪水河流的地方,下水玩一玩,打打水仗,男歡女愛,可是如王羲之般的文人雅士可沒那麼簡略,硬是要找個風景優美,有山有水,竹林茂密,不會曬到太多太陽的好地方,邀一堆子朋友一起,有酒有詩,盡一日修禊之旅。王羲之也真會找,在會稽山陰蘭亭這個方,完全符合各項文雅條件,最特別的,還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流,可以來一場「曲水流觴」的活動,也就是有僕役在河的上游,把上好的美酒裝在酒杯中,放在小盤子裡,順流而下,觴在水中流,詩從口中出,吟得好詩,就令家僕從小河中取起酒觴,一飲而盡,眾人皆喝好,此情此景,真是人生快事一樁。得詩一首,旁有專人記錄,集結成冊,再由德高望重者寫篇專文記載者一天的活動,配上主人寫的序文,流芳百世。

從內容觀之,全篇總共才324個字,王羲之以鼠鬚筆和蠶繭紙書寫,首先寫聚會盛況,描述環境,「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後筆鋒突變,格調轉為悲傷,寫歡樂時光不長久及人生短暫,然而他並不宣揚「及時行樂」,而是駁了莊子的「一死生、齊彭殤」的論調。通篇語言流暢,不勉強藻飾、通俗自然,結合駢句、駢散,靈活自如,堪稱歷代名作。即使王羲之在酒酣耳熱中寫下此文,但是從書法角度看,全篇凡是重複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個「之」字,各具風韻,皆無雷同,真厲害!

歷代以來,文人雅士不斷地用「雅集」的方式成就了無數的故事以及留給後人眾多的文史資料,所知道的有西晉石崇的「金谷園雅集」,創出「罰依金谷酒數」的三杯罰酒慣例;唐朝讓王勃一夜成名的「滕王閣雅集」;北宋的王詵副馬爺,聽說也在自家園林中舉辦過一場類似的集會,盡邀當代名人;連忽必烈的曾孫女,蒙古公主祥哥剌吉(Sengge Lagi)也在大都(今北京)城南的天慶寺主辦了一場雅集,這些雅集無一例外都是以創意詩文為主,當然其中最有名的就算今天的「蘭亭雅集」,這場微醉,熏出了37首詩歌,更成就了王羲之這篇「蘭亭集序」,而這篇「蘭亭集序」也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汪精衛送給日本的兩件國寶

北宋 定窯 白瓷嬰兒枕

唐 灰陶加彩仕女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