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好在那裡?
第一天去上故宮的志工培訓,老師就問到,下面這幅書帖好不好,我相信很多同學都跟我一樣,傻眼了,明知故宮裡面的書法,沒有不好的,但是卻一點也說不出那裡好。當然,如果說的出來,就不會坐在下面了。
老師說,文物解說有四個原則,把握這四個原則,加上應該有的專業能力,就應該能夠完成解說的任務,專業知識可以從專書、上網或聽專人解說中獲得,但是,簡單的幾句話,讓我們一群學生好好上一堂課。是那四個原則呢?看的見、指的出,講的清,聽的明。每個字都懂,意思也不難,不過還真不容易啊!
就用老師一開課所用的第一個例子,來介紹下面這件書帖。只問一問題,這書帖好在那裡?先透露,這是顏真卿的「祭姪文稿」,有太多的導覽人員,一看就有名有姓,就上網找資料,然後就可以講出一段好故事,然後補上一句,這是中國書法中的「天下行書第二」,好的不得了,但是,始終沒有講出「好在那裡」?
真的,搞不懂好在那裡是正常的。其他的書帖,不論是王羲之的「蘭亭序」還是蘇東坡的「寒勢帖」都是名冠一時的作品,另外,被乾隆收入「三希堂」的三幅作品,也都是赫赫有名,但是都沒有像顏老這樣的作品,且不管看得懂看不懂顏老在寫啥,光是那個塗塗改改,就算它是「稿」吧,也不會名列「天下行書第二」的位分吧!千萬不要講,作品上有好多印章,那不是原因,因為會在上面蓋印的人,一定都講得出它好在那裡。
但是當我們從書法的「用筆」、書法的「結字」,以及「行氣」、「章法」及「墨色」等一一鑽進去看顏老這幅字,就不得不佩服他的書法功力,被尊為「天下行書第二」絕不為過。
在此不欲對以上的書法技巧多做說明,因為個人也不是書法家,就藏拙了!不用說,這篇是顏老用行書寫的,毫無疑問,就用筆來看,字,下筆時沒有用太多尖角,反而用了很多圓的筆體,顏老把筆鋒藏起來了,沒有意思要「炫技」,因此,看上去並不多出色,但是這幅字觀察的重點,並不在鋒,而是在其他地方。我們就來看以下這兩個字。
這是「刺史」。看「刺」的左邊,第一筆下去,用的是毛筆的筆尖,向右拉過去,在第一個轉折的地方,看得出顏老毛筆用力的地方,轉下去由粗變細,就看得出他用筆中「提」的地方,在第二個轉折地方,筆又往下按,向右再拉,再按,再向上提,幾個轉折的地方,應該就看得出顏老寫字的輕重、方使與圓轉等筆法的呈現,也可以看得出他在寫這字的時候的快與慢。再看史的那一撇,在尾部,線條的左邊是平滑的,又邊卻呈現粗糙的,這也是要靠用筆的筆鋒向左傾,然後用筆的右邊筆腹做出「偏鋒」的效果,即使不講這些專有名詞,光看這一筆的力道,就知道當顏老是如何寫這字了,而「刺」字右邊的那個刀的最後一筆,有力的從上往下拉,在上端沒有用筆鋒,又藏以來了,接下來用的是中鋒,一直到底,並且連到「史」字的第一筆。至於「史」字的中間,大家也看得出顏老寫字的快與慢,壓與提,所有書法中應有的筆法大概都可以在這兩個字中看完。
老師說,文物解說有四個原則,把握這四個原則,加上應該有的專業能力,就應該能夠完成解說的任務,專業知識可以從專書、上網或聽專人解說中獲得,但是,簡單的幾句話,讓我們一群學生好好上一堂課。是那四個原則呢?看的見、指的出,講的清,聽的明。每個字都懂,意思也不難,不過還真不容易啊!
就用老師一開課所用的第一個例子,來介紹下面這件書帖。只問一問題,這書帖好在那裡?先透露,這是顏真卿的「祭姪文稿」,有太多的導覽人員,一看就有名有姓,就上網找資料,然後就可以講出一段好故事,然後補上一句,這是中國書法中的「天下行書第二」,好的不得了,但是,始終沒有講出「好在那裡」?
真的,搞不懂好在那裡是正常的。其他的書帖,不論是王羲之的「蘭亭序」還是蘇東坡的「寒勢帖」都是名冠一時的作品,另外,被乾隆收入「三希堂」的三幅作品,也都是赫赫有名,但是都沒有像顏老這樣的作品,且不管看得懂看不懂顏老在寫啥,光是那個塗塗改改,就算它是「稿」吧,也不會名列「天下行書第二」的位分吧!千萬不要講,作品上有好多印章,那不是原因,因為會在上面蓋印的人,一定都講得出它好在那裡。
但是當我們從書法的「用筆」、書法的「結字」,以及「行氣」、「章法」及「墨色」等一一鑽進去看顏老這幅字,就不得不佩服他的書法功力,被尊為「天下行書第二」絕不為過。
在此不欲對以上的書法技巧多做說明,因為個人也不是書法家,就藏拙了!不用說,這篇是顏老用行書寫的,毫無疑問,就用筆來看,字,下筆時沒有用太多尖角,反而用了很多圓的筆體,顏老把筆鋒藏起來了,沒有意思要「炫技」,因此,看上去並不多出色,但是這幅字觀察的重點,並不在鋒,而是在其他地方。我們就來看以下這兩個字。
這是「刺史」。看「刺」的左邊,第一筆下去,用的是毛筆的筆尖,向右拉過去,在第一個轉折的地方,看得出顏老毛筆用力的地方,轉下去由粗變細,就看得出他用筆中「提」的地方,在第二個轉折地方,筆又往下按,向右再拉,再按,再向上提,幾個轉折的地方,應該就看得出顏老寫字的輕重、方使與圓轉等筆法的呈現,也可以看得出他在寫這字的時候的快與慢。再看史的那一撇,在尾部,線條的左邊是平滑的,又邊卻呈現粗糙的,這也是要靠用筆的筆鋒向左傾,然後用筆的右邊筆腹做出「偏鋒」的效果,即使不講這些專有名詞,光看這一筆的力道,就知道當顏老是如何寫這字了,而「刺」字右邊的那個刀的最後一筆,有力的從上往下拉,在上端沒有用筆鋒,又藏以來了,接下來用的是中鋒,一直到底,並且連到「史」字的第一筆。至於「史」字的中間,大家也看得出顏老寫字的快與慢,壓與提,所有書法中應有的筆法大概都可以在這兩個字中看完。
講了這麼多,並不是要上書法課,而是在看書法作品時,有時候必須要先瞭解寫字的人他的用筆,才能進一步的去解讀他當時在什麼心情下寫出這樣的字,為什麼他要轉得這麼快,為什麼要有所謂的「飛白」(寫字快,再加上筆上的墨汁也乾了,在急蹴間所寫出來字的效果就會有此種現象)。當我們把顏老這幅書帖的字都看完了,也指出寫字時所用的筆法以後,我們就能更準確的向觀眾說明顏老寫字的背景,當然,對聽眾而言,他們也就更能夠進入顏老當時的時代背景,聽的明白,也就更瞭解這個作品到底好在那裡。
最後來看這幅帖的整體布局。顏老在寫的時候,前面四行還能維持字的工整,字與字間,行與行間也都OK,但是越寫就越快,越快,就越不能靜下心,但是即便如此,它的行與行、字與字間的距離,還是有一定程度的規距,並沒有太亂,雖然字有越寫越快,甚至塗抹的現象,但是畢竟是大家,在心情紊亂下,仍能維持書寫時一貫的規距。寫到最後,固然亂,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各種筆法,真是太厲害了,也就是說,顏老寫這字的時候,是在「極短的瞬間與極小的空間中,運用書法中所有的筆法,做一個高度的融合,也屬於一次原創經驗,並且一次到位,寫完心中想要表達的思緒」。有時難免下筆比心思意念要快,才會有這種不用常規的修改方式,直接把寫錯、或寫不恰當的地方圈去、塗去的作為。
那我們就要問,是什麼因素使顏老寫字時前後心情的波動是如此的大,以致前後有如此大的影響?從文題來看,這篇是「祭姪文稿」,屬於祭文( 最後一行:嗚乎哀哉尚饗),您看得出來是這幾個字嗎?明明是行書,應該看得出來,但是由於心情已經亂到不行,寫出來的字都快成草書了,那我們就要問是什麼事造成顏老心情如此的壞。接下來,就要去查考資料了,這就不屬於作品本身的觀察。
從歷史中得知,是因為顏老在紀念跟他一起在安史之亂抵抗叛軍而喪生的姪兒,而且找回來的也只有頭蓋骨,試想,為國捐驅也就罷了,但是落的幾乎屍骨無全,其心情是如何的紊亂。相關的故事就請看官自行上網去查考了,換成是發生在我們身上,就可以同理顏老,要為死去的姪兒寫一篇祭文,已是不易,倘要在短時間完成,心情可想而知。但是,即使在這麼壞的心情之下,從顏老的筆法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一個書法家保持了所有書法中該有的視覺要素,讓我們在極亂之中,仍可看出中國書法之美,美在每一筆、每一劃,都是如此的到位,而中國書法中的筆法、結字、行氣、章法及墨色,都可以完整的觀察出來,而且都能完整的串聯起來,形成了這篇的獨特風格。既然能講得出來,當然就會是一篇上好的作品,被尊為「天下行書第二」,實至名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