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玩什麼

這一陣子忙著準備申請故宮志工的功課,把每日一物暫時擱下,雖然沒有能持續,但是接觸到更深入有關故宮文物的資訊,特別是關於書畫類,也是許多人接觸故宮文物最弱的一環,還是覺得很有收穫,甚至還提升自我的視野,感覺更棒。

既然故宮有意要在今年的培訓中提高書畫類專精志工的數量,也就表示,自己日後的每日一物,也要朝這方面加強,所以,今天就來看這一張畫吧!

 在這張畫中,看到什麼?有兩個小孩,一男一女,女的略高,辜且就以姐弟相稱吧,這姐弟兩人圍著張凳子或茶几很專心的在看著什麼,是看,還是玩?我們放大一點來看。




嘿,這兩人原來在玩遊戲,這種遊戲有個名字叫「推棗墨」,玩法是把一個棗子切成兩半,一半的棗子連著核做一個支撐的底部,另取一跟細竹片,竹片兩端各再插上小一點的棗子,置放在核尖,使之平衡,玩的人輪流去推,使之轉動,誰在推的過程中,竹片掉下來,這個人就輸了。

回到畫本身,這兩人玩的很開心,看起來,好像是輪到弟弟了,但是姐姐深怕弟弟巧勁不足,一推就倒了,怕弟弟輸了,非常地關切,還在旁指導個中竅門。姐弟兩人臉部的表情畫的非常傳神,也看得出姐弟情深。

讓我們再把這姐弟兩人放大看,讓我們來看他們的穿著。從衣服的質地來看,絕不是硬布料做的,看起來軟軟的,不是絲做的就是綢,姐姐的衣服還有滾邊,看起來就非尋常人家會穿的樣式,弟弟身上排披著一件紅衫,與姐姐腰上的紅色繫帶搭配,這件紅罩衫都快掉下來了,可見弟弟玩的多麼聚精會神。

至於畫中的兩張凳子,開六孔,紋理如為木製,其上的雕工,就非常的精美,如為石製,更是價質不斐,但從凳座的面來看,又像是竹藤類編織的,但配上凳身,也可以看出這幅畫的時間應該是在夏秋兩季,才會用藤、竹的亦凳,取其清涼。從這些小地方,都可以看出這姐弟倆的出身應是在大戶人家。

兩人除了玩推棗墨的遊戲外,還有玩些什麼嗎?讓我們來看另一張椅子。在圖右方的圓凳上、草地上,散置著轉盤、小佛塔、鐃鈸等物,可見姐弟兩人之前已經玩過的情形,只是現在兩人正專注在玩推棗墨,或喜倆人有些賭注呢!

對我來說,比較特殊的是圖中的這個石柱,在整張畫中顯得非常突出,環繞在這個聳立的石柱周圍的有紅花綠葉及石根處的白菊,花葉的嬌柔與石柱的陽剛,洽為對比,而也因為秋菊之故,更可以較為確定這畫的季節以秋季為恰當。

這塊聳立在園中的巨石,似應為中國庭園藝疏中不可少的太湖石,只是這麼大的太湖石,一定不便宜,而能在自家園中放上這麼一塊太湖石,家道頗為殷實,推定為官宦之家,也屬合宜。



最後,回到這畫究竟是誰畫的,以及它的主題及名稱。在畫的左上方有一首詩:「庭院秋聲落棗紅,拾來旋轉戲兒童,丹青詎止傳神詡,寓意原存相讓風。」不就說明一切了嗎?畫作時間,秋天,把落下的棗子拿來做為兒童遊戲的道具,姐弟兩人雖有競爭,但仍可見相讓之風,而這幅畫中的人物及景緻,畫來是那麼的傳神,詡詡如生。

好棒的一幅畫,沒有太多的故事,從畫的本身及畫中的詩,不也就講完了嗎,留給您很多閉起眼睛都可以想像的空間及畫面。用在常生活中,誰說玩具一定要買?即使富貴人家,也可以從樹上的落棗就地取材,讓孩子們消磨一下午。

這幅畫是北宋蘇漢臣的作品,非常高大,高約197.5公分,寬約108.7公分,立軸,您真的可以想像一下,這幅畫中的巨石看上去是多麼的雄偉,聳立在畫中偏右,而不影響整體的結構,也不會有壓迫感。

至於蘇漢臣,十二世紀宋朝人,曾入畫院任職,長於道釋、人物,最喜歡畫童嬰,歷來畫家無出其右。在故宮中另存有「冬日嬰戲圖」,雖然沒有落款,但與本幅「秋庭戲嬰圖」的畫法、尺寸等都相仿,極可能同出於漢臣之手,以「秋庭」及「冬日」兩幅畫名稱觀之,似亦應有春夏兩圖並存,而共同組成一套「組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汪精衛送給日本的兩件國寶

北宋 定窯 白瓷嬰兒枕

唐 灰陶加彩仕女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