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啥用的?

先來猜猜看,左圖中的器物是做什麼用的?再來猜猜看,它是用什麼質料做的?

這個器物真的很小,5.55公分的一個立方體,共六個面,除了上下兩面外,另外四面各有不同的圖案,而且是浮現在器表,稱之為「陽文」,就如同我們刻印章,也有陰文(刻)與陽文(刻)。上面的圖案看不清楚?好,放大一點來看,且一看其他幾面的圖案,都不一樣。


從左邊的兩張圖中,可以很清楚的看這個器物上的圖案,一面是鶴,一面是鹿,再看仔細一點,就是鹿在鳴,鶴在舞,紋飾清晰,這不就是「鶴鹿」,喔,不對,是「鹿鶴」,這是啥意思?鹿鶴取其諧音,就是「六合」,隱喻「六和長春」,是中國古時的吉祥賀語。

在這器物的底部還有陽文雙行楷書的落款︰「康熙御製」,這下我們就知道這個器物是康熙年間製的,哇,有好幾百年歷史了。

在揭露這個器物名稱之前,還是要問一下,各位看官,您覺得這個器物的材質是什麼?問過很多人,有人說是木質,當然是很好的木料,例如黃楊木等,也有人說是竹做的,但又沒有看到竹子的紋理。從顏色上看,好像是木質,然後打模、亮光處理,但是,不對。只要一講出這器物的名稱,它的材質也就揭曉了,這器名稱是「葫蘆鶴鹿水盛」,水盛,應該是它的用途名稱,鶴鹿前面講過了,對的,葫蘆就是它的材質,但是,是用葫蘆的那個部位?是用雕的?還是?都不對,它就是一隻「小葫蘆」,它是一體成形,沒有接縫。再貼一張圖,這可是大家熟悉的現代產物,您就可以約略想像一下。



上右圖是大家熟悉的西瓜造型杯,還附一枝吸管,造型除了果實品種不一樣外,都是中間挖空,可以當容器用。這個西瓜造型杯,用的是「造型」,所以,它的材質絕不是西瓜,但是,左邊那隻葫蘆,可是貨真價實的「真葫蘆」。

有看過葫蘆的人一定會說,騙人,葫蘆那有「方的」?您的問題真好,再用另外一個例子來解釋,您就一定懂的。吃過月餅嗎?月餅是用手捏出來的,還是利用模具做出來的?想通了嗎?月餅不就是麵糰包好餡,然後放在一個模子中壓緊再倒扣出來,送去烤,烤完後不就是一個餅上面有花紋嗎?

同理,上面這只葫蘆,是葫蘆還在小時候,就給它套上一個模,這個模的內部,就已經刻好圖案,這個圖案就一定是「陰刻」的,等到葫蘆順著模繼續成長,就壓在陰刻的圖案裡,就出現「陽文「的鶴啦,鹿啦。

根據元、明的記載,這種模製葫蘆器在民間極為尋常,有方形的,也有模印詩句的,康熙爺在官苑內豐澤園一帶廣植葫蘆,以木或陶模,笵製瓶盤杯碗、筆筒、硯盒、樂器等不同的器物,模印多是所謂的陽文花鳥、山水、題字,精雅清朗,但是不保證每個這樣做出來的葫蘆器都一定會成功,通常是數千百個中,僅能得到一、二個成功的案例,而也只有這些成功的器物,能被皇家收藏,到了乾隆朝,更是越做越有勁,也越做越多,之後,王公高官及民間,也都有樣學樣,範製葫蘆,蔚為風尚。

這個小葫蘆可以用來做什麼用呢?從器物名稱上得知是叫「水盛」,水盛是文房用具之一,又稱為「洗」,是用來貯水、洗筆的器具。古人用毛筆寫完字,不像我們今天,拿到水龍頭下面,打開龍頭,水嘩啦啦洗一洗就好了,沒那麼方便,不想一次又一次的找水源洗筆,就想到把水「盛」起來,拿到書房來「洗筆」,這就有了「水盛」、「筆洗」這類的文房用具,或許,人想偷懶的時候,特別容易有些創意的想法啊!

把文具經過巧思做成葫蘆形,且是用自然界中植物的原形,自然天成,有濃厚的藝術和生活氣息,也表現大自然田園情趣。這器物除了器表的吉祥紋飾,葫蘆本身在古人眼中就是一種吉祥物,它的藤蔓纏繞綿長,寓意多子多福,綿延後代,而「葫蘆」與「福祿」音近,把葫蘆酢作成水盛或筆洗,當使用此器時,筆多洗,是不是就是多沾福祿?

我們現代人所稱的文創,在數百年老前老祖宗時代,就已經有了,而這種巧思,說穿了,也沒什麼了不起,用的不就是更早青銅器時代,或者更早陶器時代的「模笵」法嗎?外面有一個模,裡面有笵,而這笵,用的就是葫蘆本身。但是,別人想得出來,我們不一定想的出來,有人說,創意,創意沒有百分之百新「全新」的,把老祖宗的智慧加以發揮,你我也都會有更創意的人生。

資料來源:
1. 國立故宮博物院
2. 玉葫蘆水盛


































































































清 康熙

正方水盛,平肩圓口,口緣鑲玳瑁邊。腹中空,髹黑漆。四壁各模印陽文鹿鳴、鶴舞、銜芝等景,紋皆清晰高鼓起。四曲尺狀矮足。底心模印陽文雙行楷款︰「康熙御製」。葫蘆的種植,遠在七千年前農業文化遺址中已有發現。其果實乾後,外殼堅硬,可為水器、容器、樂器的功能,也早已為先民知曉。而生長期間,在其外表套上笵模,成熟時各隨笵的造形紋飾以成器的技法,亦起源甚早。傳世所見,日本藏有一件唐代風格的「八臣瓢」葫蘆小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汪精衛送給日本的兩件國寶

北宋 定窯 白瓷嬰兒枕

唐 灰陶加彩仕女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