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職典禮

話說西周晚期,大約是公元前9-8世紀,距今三千多年前,有一場就職典禮,過程被完整的記錄在幾個青銅器裡面,連史書都好像沒有記那麼完全,所以說,青銅器好看的地方,不止是它的外型,還有隱藏在青銅器裡面的歷史。這場就職典禮是一位名叫「頌」的人,被周天子,就是周宣王,冊封去做成周(今日的洛陽)這個地方二十個倉儲的總管理員,當時周天子自己是在宗周(今日的西安)。可別小看了這個倉儲管理員,官可大了,除了要負責管理倉庫外,還要想方設法的去徵集糧食,然後還要平安穩妥的送至京城,供給皇家所需,換句話說,周天子的民生大計,就得靠頌這人了。


頌於是下拜接受王的冊封,把冊命文佩帶在身上出了宮廷,然後又再進宮,呈給周天子一塊玉璋,以示謝意。除了感謝周天子的大恩大德,也感念自己的父母教養之恩,因此就鑄了這個壺,以為紀念,並要求自己的子孫後輩都要像他一樣對天子盡忠。
由於參與此次冊封儀式的人數眾多,似乎可以演一齣短劇來活化這件事。
如何?這篇冊命的銘文,以及冊封的過程,是不是很精采,比我們現今千篇一律的「余謹以至誠....」要有故事、有畫面吧!


再來就是它腹部的蛟龍紋,這是一條龍,卻有兩個身體,而兩個身體又與另一面的兩個身體互交纏在一起,設計非常的精美,也具創意,這在商代是還沒有看到過的圖案設計。
至於器身上的不同紋飾,大家可以看一看器蓋部分的竊曲紋,如下圖。您可以拿一個五元硬幣,它的一圈紋飾就是竊曲紋,可見得當初五元幣的設計者,也是參考了古代青銅器的紋飾。
整體來說,這個頌壺表現出西周晚期的青銅器風格,比較注重銘文,特別是銘文的字數開始增多,這可以從毛公鼎、宗周鐘、散盤及這裡所介紹的頌壺可以看出,字數都較一般青銅器上的銘文為多,這也讓我們有許多故事可聽。
另外,看官有沒有想到一個問題,頌被冊封做官,而且官還不小,那他只做一個壺來紀念這件事嗎?不然,為了表現家族及個人的榮耀,頌不止製作壺,還有製作簋、製作鼎等不同的器物。因此,您如果去故宮在頌壺上沒有看到銘文(故宮很貼心把全篇銘紋請書法家模寫放大到整個牆面,非常好看),就可以看看旁邊展櫃中的頌簋,裡面就有一模一樣的全篇銘文。
頌壺上的銘文為什麼這麼重要,除了可以讓我們瞭解當時的冊命製度,還可以從書體中看出是開啟了中國篆書的先河,它絕對是我們中國書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篇文字記載,如果參觀時間許可的話,您可以全篇都讀上一遍。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