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字,這帖,到底好在那裡?

這是東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被乾隆收藏在「三希堂」,被乾隆一起收藏在「三希堂」的還有王羲之兒子王獻之的「中秋帖」及王珣的「伯遠帖」,乾隆不僅收在「三希堂」中,還不時會拿出來欣賞一下,終其一生,在「快雪時晴帖」上共題七十餘則詩、跋,總計上萬字,此外,乾隆還在上面親題「神」字,並上鈐「乾隆宸翰」一璽。在御筆籤部分,書有「天下無雙,古今顯對」的評詞,籤上有「乾隆宸翰」、「乾隆御賞之寶」二璽,對此帖給予極高的評價,如此大名氣,卻只是唐代的摹本,不禁要問,到底好在那裡? 這是一封書信,信中只有二十八個字,字字珠璣,也有人稱之為「二十八驪珠」。信的二十八字是:「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爲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夠簡單吧,加上標點符號是: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爲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以前人寫信,信的開頭會先寫自己的名字,「頓首」翻出來就是是「鞠躬」的意思,表明對收信人的尊重。最後,再寫一次「王羲之頓首」,再次表達對受信人的禮貌與尊敬。信的內容是說,方才下了一場大雪,現在放睛。想念著好友,是不是過得很好?然而,所交辦的事,力有未逮,沒有好結果,遺憾不已。最後才是受信人「山陰張侯」。 非常簡單的一封信,為什麼會受到世人如此廣大的重視,是字本身,還是意涵,還是其他原因?那就先看字好了,王羲之這帖,是以行書體所寫,全篇總共只有三行半。第一行的字圓勁古雅,筆畫飽滿,尤其「快雪時晴」四字,非常有力道,但又不失大方優雅。 在書寫之間,明顯可以看出王羲之將毛筆尖端會露出來的「筆鋒」,藏了起來,也就是所謂的「藏鋒」,以當時王羲之已是書法大家,卻在寫此帖時,刻意的把自己可以「露鋒芒」的機會隱去,可見他的行事為人,而他在寫這開始第一行的字時,也能感受他的心情是比較穩定的。 從第二行開始,明顯可以感覺他下筆加速了,大概是內容及心情的關係,因為想到朋友,卻不得見,所以心情有點小波動,字體就不如第一行字的圓潤飽滿,看起來有些清瘦,但仍然剛勁有力。尤其「果」與「為」兩字,前字最後一筆,與後字第一筆,一氣呵成,將筆畫與心境,牽連一起。從這裡,可以感受到王羲之書寫時的不平穩心情。要知道,寫書法,也會受到當時心境的影響,其原因可以有很多,就看書寫者當時的情境而定。 第三行其實只有「羲之頓首」再次問侯句。但「頓首」二字其實已經難以辨認,其原因在於「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