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短命皇帝(之一) - 宋哲宗
![]() |
![]() |
先來說一下這兩位是誰,左邊上面的這位是宋哲宗,是北宋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的第六子,母親為欽成皇后朱氏。原名傭。哲宗出生於熙寧九年十二月七日(1077年1月4日),神宗病危時立他為太子。元豐八年,神宗駕崩,趙煦登基為皇帝,是為宋哲宗,改元「元祐」,即帝位時年僅八歲,在位十五年,得年二十三歲,葬於今天河南鞏縣的永泰陵。
左邊下面這位是明熹宗朱由校,生於西元1605年12月23日,死於西元1627年9月30日,史稱天啟帝。他是宋光宗的長子,明朝第16代皇帝。即帝位時年十五歲,在位時間八年,年號天啟。明光宗即位僅一個月就死了,朱由校只好匆匆即位,未曾被立為太子,也沒有接受正規教育,政事皆賴宦官輔佐,論到中國歷史中最大的宦官魏忠賢,就是在他的時期,由於魏忠賢的干政,導致後來皇帝、黨派及宦官三方的角力,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東林黨爭。
有沒有發現這兩位皇帝有什麼共同點?他們都是23歲就死了!這個重點,請看官您一定要先放在心中。
這是基本資料,好學的您,可以再去谷歌一下,查出更多的陳年往事,不過,今天不講歷史,講畫。

再看哲宗的官帽,這種帽子稱為「幞頭」,各朝代的「幞頭」不盡相同,宋代的特色,就是有兩根長長的柄,稱為「帽翅」,據說,是避免群臣在上朝時不方便左右交談,如此可以專心政務的研討。也就是因為宋代的「幞頭」左右兩邊的帽翅實在太長了,人與人錯身而過時一定得非常小心。據說,有一次哲宗上朝,有個小太監不小心就撞到哲宗的帽翅,以致於整個官帽就掉下來,使哲宗露出剛剪過頭髮的頭臚,這可是天大的事,居然敢讓皇帝的頭臚見諸於大臣,這在當時是極不禮貌的事,一旁就有好事的大臣立奏,應該要嚴懲這個小太監,意思就是要砍頭啦。誰知哲宗不疾不徐的揀起被撞落的幞頭,再戴在頭上,並告訴大家,小太監之行為屬無心之過,當廷就赦免他的過失。從這個傳說中,也看出哲宗雖然幼即帝位,卻也顯出宋代君王的特點,就是仁民愛物,大家都以成為「仁君」為努力的目標。
皇帝的衣服是紅色的?千萬不要以為穿錯了,大家也許看連續劇多了,有個印象是,皇帝的衣服不該是黃色的嗎?錯了,君王用皇色來彰顯身分,是從清代開始,宋朝並未以黃色定為君王之色。從質料來看,是非常柔軟的絲質或其他材質,再看裡衣,還有一圈白色的,那可是一圈珠寶,可貴氣了(上圖)!長袍及鞋子上沿,兩隻衣袖展開下垂,袖口還滾一圈白邊,也是以珠寶飾之,顯出君王的高貴。
給皇帝做畫,有可能讓皇帝坐在那裡,一動不動,給畫師畫上個幾天,幾個月嗎?不可能的,一定是先畫一個大概,再由畫師慢慢完成全幅畫像。可是,看了很多宋畫,特別是皇帝畫像,怎不坐在龍椅上,而是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原因除了上面的解釋外,還有就可以看出宋代皇帝的檢省,這椅子不怎樣,但上面
鋪設的可是一長幅的織錦,從椅子的前面,經過坐面、椅背一直垂到椅背後面,而這織錦的正反面都看得到,這是因為畫師畫的皇帝是側面,因此,我們只會看到人與物的側面。也因為這種畫法,我們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西方畫家會批評中國繪畫沒有光影的效果,以致無法突顯繪畫中的立體感,但是中國繪畫,卻會用「位置」來告訴觀眾,中國畫也是有立體感的,同時,您可以看到畫中帽翅一長一短,不也就是告訴觀眾,畫中人物的坐姿不是正面,而是略有點側坐,這種坐姿,不也減輕了正面畫人物的拘謹感覺,看上去,比較有靈動的感覺。更重要的一個「動勢」,就在哲宗的手,有一隻大拇指露出衣袖,而且還留著長長的指甲,至於兩隻手及其他手指都藏在袖中,好像在盤算著什麼。
左圖中是完整的畫像,您看哲宗坐在有靠背的木椅上,神態莊嚴,完全看不出只有二十多歲,足下是一腳墊,完全看不到腳部,但是看得出來,皇帝並沒有完全坐滿椅面,而是有一點只坐2/3的樣子,所以從看得到的椅子左方的空間,可以得到證實,他沒有靠著椅背坐,這樣的構圖,還能說中國繪畫沒有立體感?
要一位皇帝以如此坐姿坐上一段時間給畫師畫像,想也知道不可能,這一定是畫師自己後來完成的,不過以畫師的功力來看,要說沒有畫出立體感,你我都不會同意,畫的可好嘞!
台北故宮保留了幾近完整的帝王畫像,但是就缺了滿清的歷朝帝王像,究其原因,是因為當年在選件要往大後方逃難時,對於清宮帝王像,沒有位列選件之列,是因為中華民國推翻了滿清,對於這朝代,就沒選帶了,今天想來,還有點可惜。
從文物保存的觀點看,不論這些帝王像今日在那裡,都被妥善的保存下來,不論台北故宮或北京故宮,在文物交流上,不應受政治而有所影響,如果台北故要舉辦歷代帝王畫像展,相信北京故宮也是很樂意提供展件,反之亦然。想想,這些帝王像,迄今已千年歷史,在千年之後,我們都一定不在了,但這些畫,是極有可能代代相傳,傳於後世,思之至此,怎能不為我們今天能有這些國寶而慶幸,除了看展覽外,我們其實都在克盡一份文物保護的心意,這又與政治或那種意識形態有關呢?畢竟,文物不分國界,不分歷史,每個世代,每個時間點都在做,也值得我們對外介紹,有機會在春假期間走一趟故宮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