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成千古,幽然寄一丘
從小一直不喜歡張大千,卻也講不出個原因,明明他的紀念館就在故宮附近,就是不想去。為了考故宮的導覽員,因為是考試項目之一,也只好硬著頭皮踩進紀念館。一進去後,逛到後園,頓時吸口氣,馬上能理解為什麼他老人家在環球一圈後,最後選在這個位置作為他人生最後幾年的安居之所,簡直是太有看頭了,終也能體會一位故宮的老師所言:「只要你常來大千故居,在後園的每個位置都坐上一坐,就會瞭解他老人家的心思意念。」誠也!
左邊兩張圖是大千紀念館大門,可別看只是一道簡單的大門,門上的「摩耶精舍」四個字出自臺靜農大師之筆,大千先生讚其書法「三百年來,能得倪書神髓者,靜農一人也!」 倪書,是指元代的詩人、畫家、書法家,倪瓚,他是元代南宗山水畫的代表畫家。而門上方的鏤空門框,放大來看,真有看頭。
看出什麼了嗎?其實是一幅成排的瑞蓮花紋。在正中間有一豎立的橢圓形圖案,上書「三千大千」字樣,這是出自於大千先生的四夫人徐雯波女士之手。門外看就如此,想想看門裡面是部是蘊藏著更多的豐富內涵,絕對令人有不虛此行之感。
進到室內,迎面映入眼簾的是下面這幅由國畫大師黃君壁率當時畫壇的10位畫家,為大千先生八十大壽而繪作的「富貴長春圖」。
仔細看這幅畫,很多人會去研究每位畫家在畫中所畫的部分,例如畫竹的的是馬壽華,但是,當我們逛完大千故居的中庭及後園,會發現其實這幅畫就在畫「摩耶精舍」的豐富植物,特別是中庭的兩棵大王松及後園大千先生歸葬之地「梅丘」旁的梅花。
大千先生一生活的精采豐富,大約中學時,曾遭綁票,不但沒事,還在土匪山寨中當了100天的「師爺」;因為未婚妻的早逝,過於感傷,出家做了100天沒有剃渡的和尚,中日戰爭期間跟日本人鬥智方得脫困,二戰後為宣揚中華文化,遠赴國外,曾暫居阿根廷、巴西、美國,期間還至各地舉辦畫展,1978年終於在老友召喚下返台定居,終老最後親手所建造的摩耶精舍。先生一生除繪畫外,對於京劇、烹飪、金石,庭園等,無一不精,活的精采,也難怪他在八一高齡就自書輓聯「獨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並以對聯形式陳置於「翼然亭」,與死後埋骨的「梅丘」相望。
先生一生愛梅,摩耶精舍的前院、中廷及後園中都有先生生前栽下的紅梅與白梅,特別是「梅丘」,是先生生前即已選定的埋古之所,「梅丘」的「丘」字,為避孔夫子名諱,特在書寫時少寫一豎,以示尊敬,而「梅丘」兩字由先生親書於形如台灣的巨石上,此石是先生旅居加州時於海邊偶見,曾置於美國加州居所「環蓽盦」,返台時請託航運鉅子董浩雲海運回國,立於摩耶精舍後園。在其旁,還有先生82歲時題寫的《題梅丘石畔梅》:「片石峨峨亦自尊,遠從海外得歸根;餘生餘事無餘憾,死作梅花樹下魂。」與故宮前院長秦孝儀先生題寫的墓誌銘,同載一石,記錄了大千先生重要的人生足跡。以先生一生之精采,能在晚年時寫下「餘生餘事無餘憾,死作梅花樹下魂」,足見其心胸之豁達,看破生與死,身後常有紅白梅永伴,又有諸多景仰者絡繹不絕,一點也不寂寞。
先生一生除繪畫外,曾云:「以藝事而論,我善烹調,更在畫藝之上」,懂吃,會吃,擅烹,全為家學淵源,更是吃遍大江南北,每每宴請重要賓客,更是親力親為,並親撰菜譜。1981年農曆正月十六,元宵節後一日,大千伉儷特邀曾因購買先生仿石濤畫而結識的張學良、趙一荻夫婦、張群及其公子張繼正夫婦、榮總副院長丁屏秋(農)夫婦等人午敘,想當年大千先生都已經八十二歲,賓客除爭繼正夫婦外,餘亦皆上了年歲,何能盡食下面的美饌?
細數總計16道,其中前六道應為前菜,自蔥燒烏參至汆王瓜肉片,是為主菜,最後三道為點心及水果。此16道看似量眾,但其實皆多清淡,例如汆王瓜肉片,為經典川菜,肉片與黃瓜皆片至極薄,入水汆燙後即起,佐以醬料,口感清爽;而眾所皆知的「六一絲」,係旅川菜館名廚陳建民為賀大千先生六十一歲生日所創,六種清淡蔬菜切細絲後佐火腿絲,配上獨家醬料而成,至為可口。可別小看這道菜,蔬菜切細絲,看的是刀工,六種蔬菜加上火腿絲拌在一起,如何能讓醬料不搶了火腿絲的鮮味,這是做工。六一絲的六種蔬菜是綠豆芽(只取白色部位)、玉蘭片絲、芹菜絲、香菜梗、金針、韮黃。而最後的豆泥蒸餃,係大千先生思及張大帥為東北人,北方人過年,餃子不可少,但以豆泥作餡為蒸餃,尚不多見,可見先生體貼之心。
當然這頓午宴想必賓主盡歡,大帥將菜譜攜回後裝裱,次年又攜至精舍,特留加長拖尾,請大千先生題字留念,大千先生又畫了白菜、蘿蔔、菠菜,並題名「吉光兼美」,同時還題詩:「蘿菔生兒芥有孫,老夫久已戒腥葷。臟神安坐清虛府,哪許羊豬踏菜園。」 畫的是素菜,寫的是戒葷,儼然忘了菜單中的紅油豚蹄、粉蒸牛肉。這頓過年飯局菜譜,終也成為一幅完整的「賓筵食帖」,詩書畫印俱備,現為台灣某科技界大老收藏,在故居也只能看到由台灣著名工筆畫家翁文煒先生照原樣臨寫的仿製品,若不細看,幾可亂真。
大千先生曾在蘇州住過「網師園」,在北京住過「頤和園」,閱觀大江南北中國庭園,又在巴西自建中式「八德園」,北美建有「環蓽盦」,最後落腳台北近郊外雙溪,建「摩耶精舍」,對於庭園,先生與生平最後鉅作「蘆山圖」時有一樣寬廣胸懷。呂日僑領李海天為其新建的度假旅館入口大廳向大千先生求畫時,雖想求一幅可掛滿牆面的「大畫」,卻不敢言,然卻激起先生好勝之心,終至允諾畫下長約十公尺,高約180公分的巨作。至於畫的主題,先生選定畢生未曾去過的蘆山為主題,沒去看過如何畫?大千先生說:老夫心中自有丘壑。相同的,雖沒有閱盡中國大山大水,但依然能將中國山水的概念融入居住之所,摩耶精舍的前院、中庭、後園的三等份分割,洽能對應中國山水中的近景、中景、遠景。前院的假山,流水、池塘,以及院中的植栽,洽好就是山水畫中的近景。而中庭中兩株高聳的大王松,一前一後,錯落有致,也符合多數中國山水畫中常見的高聳古松,外加由上而下的流水以倒S形流經全庭,帶來「曲水流觴」的美感,也遙想當年王羲之等四十二人的雅會,並由羲之先生撰成著名的「蘭亭集序」,至於中亭中的兩株垂絲海棠也是大千先生除梅花以外的最愛,曾被錄於「賓筵食帖」中:「是日小園垂然海棠盛開,賓主欣忭」,邊享美食,邊賞梅棠,伴之流觴曲水,何等愜意。
後園對應的是中國山水畫中的遠景。先生擇居於此,必定有因,而居所洽位於外雙溪的分汊處,流水源頭是青綠的山峰,這豈不符合山水畫中常見的景緻?大千先生巧妙的把這山、這水,「借」經摩耶精舍後園、流進中庭,再至前院匯聚成池。整體的山水結構,融入四合院的樓房中,營造出「可居、可遊、可行、可望」中國理想山水畫的意境。
中國庭園中「築山、理池、植物、建築、書畫」五大要素,皆可在摩耶精舍的後園中盡看。翼然亭與分寒兩亭所在位置高於地平面,從亭中往下看,背後是青山與溪水,前對園中錯落有致的四季植物,每時每刻都有不同景觀,坐在園中的任一角落,都心曠怡人。園中還有仿漢武帝在未央宮所鑿的「影娥池」,因為先生出生前,母曾友貞女士曾作一夢,夢見一人手持銅鑼,上有一黑猿,送給張太夫人,並告以,猿忌葷及月亮,因此,大千先生到12歲才破葷戒,而不抬頭望月,則建「影娥池」,仿漢皇,從「考亭」方位向池中望月,隨著水波,還見娥女翩然起舞,邊吃烤肉,邊吃大千先生自製的四川泡菜,還可在園中優閒徘迴,賞四季群芳,這豈不又是「可望、可居、可遊、可行」?
大千先生不僅會畫、會吃,更會生活,將個中國繪畫融入居住環境,即使在不寬闊的空間中,仍然營造出中國山水畫的高超意境,我們今天走訪故居,徜徉其中,發思古幽情,想到大千先生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他的畫,更是他的人生,也讓我們今日能跟他一樣「活在畫中」,使我們有一種「畫我人生」、「人生如畫」之感。這個地方,很值得帶著孩子一起來,用心來體會,用心來看,您就能體會張大千在畫「蘆山圖」時,如何能由「畫自然」到「畫心」的境界。
張大千紀念館每逢週一休館,其他天都有定時導覽,一天有四場,然而必須一週前網路報名,值得一遊。
左邊兩張圖是大千紀念館大門,可別看只是一道簡單的大門,門上的「摩耶精舍」四個字出自臺靜農大師之筆,大千先生讚其書法「三百年來,能得倪書神髓者,靜農一人也!」 倪書,是指元代的詩人、畫家、書法家,倪瓚,他是元代南宗山水畫的代表畫家。而門上方的鏤空門框,放大來看,真有看頭。
看出什麼了嗎?其實是一幅成排的瑞蓮花紋。在正中間有一豎立的橢圓形圖案,上書「三千大千」字樣,這是出自於大千先生的四夫人徐雯波女士之手。門外看就如此,想想看門裡面是部是蘊藏著更多的豐富內涵,絕對令人有不虛此行之感。
「三千大千」出於佛教典故,釋迦牟尼母腹中有三千大千 |
進到室內,迎面映入眼簾的是下面這幅由國畫大師黃君壁率當時畫壇的10位畫家,為大千先生八十大壽而繪作的「富貴長春圖」。
仔細看這幅畫,很多人會去研究每位畫家在畫中所畫的部分,例如畫竹的的是馬壽華,但是,當我們逛完大千故居的中庭及後園,會發現其實這幅畫就在畫「摩耶精舍」的豐富植物,特別是中庭的兩棵大王松及後園大千先生歸葬之地「梅丘」旁的梅花。
大千先生一生活的精采豐富,大約中學時,曾遭綁票,不但沒事,還在土匪山寨中當了100天的「師爺」;因為未婚妻的早逝,過於感傷,出家做了100天沒有剃渡的和尚,中日戰爭期間跟日本人鬥智方得脫困,二戰後為宣揚中華文化,遠赴國外,曾暫居阿根廷、巴西、美國,期間還至各地舉辦畫展,1978年終於在老友召喚下返台定居,終老最後親手所建造的摩耶精舍。先生一生除繪畫外,對於京劇、烹飪、金石,庭園等,無一不精,活的精采,也難怪他在八一高齡就自書輓聯「獨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並以對聯形式陳置於「翼然亭」,與死後埋骨的「梅丘」相望。
中庭兩株大王松。圖中一左一右 |
先生一生愛梅,摩耶精舍的前院、中廷及後園中都有先生生前栽下的紅梅與白梅,特別是「梅丘」,是先生生前即已選定的埋古之所,「梅丘」的「丘」字,為避孔夫子名諱,特在書寫時少寫一豎,以示尊敬,而「梅丘」兩字由先生親書於形如台灣的巨石上,此石是先生旅居加州時於海邊偶見,曾置於美國加州居所「環蓽盦」,返台時請託航運鉅子董浩雲海運回國,立於摩耶精舍後園。在其旁,還有先生82歲時題寫的《題梅丘石畔梅》:「片石峨峨亦自尊,遠從海外得歸根;餘生餘事無餘憾,死作梅花樹下魂。」與故宮前院長秦孝儀先生題寫的墓誌銘,同載一石,記錄了大千先生重要的人生足跡。以先生一生之精采,能在晚年時寫下「餘生餘事無餘憾,死作梅花樹下魂」,足見其心胸之豁達,看破生與死,身後常有紅白梅永伴,又有諸多景仰者絡繹不絕,一點也不寂寞。
先生一生除繪畫外,曾云:「以藝事而論,我善烹調,更在畫藝之上」,懂吃,會吃,擅烹,全為家學淵源,更是吃遍大江南北,每每宴請重要賓客,更是親力親為,並親撰菜譜。1981年農曆正月十六,元宵節後一日,大千伉儷特邀曾因購買先生仿石濤畫而結識的張學良、趙一荻夫婦、張群及其公子張繼正夫婦、榮總副院長丁屏秋(農)夫婦等人午敘,想當年大千先生都已經八十二歲,賓客除爭繼正夫婦外,餘亦皆上了年歲,何能盡食下面的美饌?
當然這頓午宴想必賓主盡歡,大帥將菜譜攜回後裝裱,次年又攜至精舍,特留加長拖尾,請大千先生題字留念,大千先生又畫了白菜、蘿蔔、菠菜,並題名「吉光兼美」,同時還題詩:「蘿菔生兒芥有孫,老夫久已戒腥葷。臟神安坐清虛府,哪許羊豬踏菜園。」 畫的是素菜,寫的是戒葷,儼然忘了菜單中的紅油豚蹄、粉蒸牛肉。這頓過年飯局菜譜,終也成為一幅完整的「賓筵食帖」,詩書畫印俱備,現為台灣某科技界大老收藏,在故居也只能看到由台灣著名工筆畫家翁文煒先生照原樣臨寫的仿製品,若不細看,幾可亂真。
大千先生曾在蘇州住過「網師園」,在北京住過「頤和園」,閱觀大江南北中國庭園,又在巴西自建中式「八德園」,北美建有「環蓽盦」,最後落腳台北近郊外雙溪,建「摩耶精舍」,對於庭園,先生與生平最後鉅作「蘆山圖」時有一樣寬廣胸懷。呂日僑領李海天為其新建的度假旅館入口大廳向大千先生求畫時,雖想求一幅可掛滿牆面的「大畫」,卻不敢言,然卻激起先生好勝之心,終至允諾畫下長約十公尺,高約180公分的巨作。至於畫的主題,先生選定畢生未曾去過的蘆山為主題,沒去看過如何畫?大千先生說:老夫心中自有丘壑。相同的,雖沒有閱盡中國大山大水,但依然能將中國山水的概念融入居住之所,摩耶精舍的前院、中庭、後園的三等份分割,洽能對應中國山水中的近景、中景、遠景。前院的假山,流水、池塘,以及院中的植栽,洽好就是山水畫中的近景。而中庭中兩株高聳的大王松,一前一後,錯落有致,也符合多數中國山水畫中常見的高聳古松,外加由上而下的流水以倒S形流經全庭,帶來「曲水流觴」的美感,也遙想當年王羲之等四十二人的雅會,並由羲之先生撰成著名的「蘭亭集序」,至於中亭中的兩株垂絲海棠也是大千先生除梅花以外的最愛,曾被錄於「賓筵食帖」中:「是日小園垂然海棠盛開,賓主欣忭」,邊享美食,邊賞梅棠,伴之流觴曲水,何等愜意。
後園對應的是中國山水畫中的遠景。先生擇居於此,必定有因,而居所洽位於外雙溪的分汊處,流水源頭是青綠的山峰,這豈不符合山水畫中常見的景緻?大千先生巧妙的把這山、這水,「借」經摩耶精舍後園、流進中庭,再至前院匯聚成池。整體的山水結構,融入四合院的樓房中,營造出「可居、可遊、可行、可望」中國理想山水畫的意境。
中國庭園中「築山、理池、植物、建築、書畫」五大要素,皆可在摩耶精舍的後園中盡看。翼然亭與分寒兩亭所在位置高於地平面,從亭中往下看,背後是青山與溪水,前對園中錯落有致的四季植物,每時每刻都有不同景觀,坐在園中的任一角落,都心曠怡人。園中還有仿漢武帝在未央宮所鑿的「影娥池」,因為先生出生前,母曾友貞女士曾作一夢,夢見一人手持銅鑼,上有一黑猿,送給張太夫人,並告以,猿忌葷及月亮,因此,大千先生到12歲才破葷戒,而不抬頭望月,則建「影娥池」,仿漢皇,從「考亭」方位向池中望月,隨著水波,還見娥女翩然起舞,邊吃烤肉,邊吃大千先生自製的四川泡菜,還可在園中優閒徘迴,賞四季群芳,這豈不又是「可望、可居、可遊、可行」?
大千先生不僅會畫、會吃,更會生活,將個中國繪畫融入居住環境,即使在不寬闊的空間中,仍然營造出中國山水畫的高超意境,我們今天走訪故居,徜徉其中,發思古幽情,想到大千先生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他的畫,更是他的人生,也讓我們今日能跟他一樣「活在畫中」,使我們有一種「畫我人生」、「人生如畫」之感。這個地方,很值得帶著孩子一起來,用心來體會,用心來看,您就能體會張大千在畫「蘆山圖」時,如何能由「畫自然」到「畫心」的境界。
張大千紀念館每逢週一休館,其他天都有定時導覽,一天有四場,然而必須一週前網路報名,值得一遊。
留言
張貼留言